日前,笔者应邀参加世界语言大会。一出车站,几个大学生志愿者的语言便吓了我三跳:你们是开会的吗?吓我一跳;你叫什么?自己在这儿找(递过一张纸),吓我二跳;在这儿等吧,还有两个呢,吓我三跳。由于是参加语言大会,便想到志愿者语言应该讲究点儿,便发了微博,善意提醒。 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说大不大就是说孩子们没什么大错,只是不大会说话而已;说小不小则是由此事我联想到很多场合、很多时候和当着很多人的情况下,不会用谦词敬语的不仅仅是孩子们,还包括许多大人们。于是,我感慨说:不怪孩子们,怪大人,怪家庭,怪学校。汉语美之一在于谦词敬语以表彬彬有礼,修养得度。大学呵,不怕无大师,怕无汉语之魅!” 谦词敬语就是用礼貌的语言自谦和敬人的话。汉语中用于自谦的,称为谦词;用于对他人表示敬意的,称为敬语。例如,我们在交流中,常用的谦词有“家父”、“家母”、“舍弟”等,这是用“家”、“舍”来谦称自己的父母、弟妹,而不能用它来称他人的父母兄弟。而称别人的父母兄弟“令”则是敬语,表示对对方的敬重,如称别人的父母为“令尊”、“令堂”,称别人的儿女可用“令郎”、“令爱”。与此相对,谦称自己的作品为“拙作”,称自己的看法为“鄙见”、“愚见”、“浅见”等。再如,我们在交流中常用的敬语有“贵”(如贵校,贵公司)、“大”(如大作,用于称对方的作品),“高”(如高见)、“尊”(如尊姓大名)、“拜”(如拜托)、“赐”(如赐教,请别人指教)、“雅正”(请对方指正)、“惠”(如惠顾)等。现在,最常用的谦词敬语有“你好”、“对不起”、“稍候”、“请坐”、“劳驾”、“谢谢”、“抱歉”等等。 谦词敬语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它既包含了几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韵味,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礼仪规范,还体现出人内心的敬仰、修养和所受的教养。有人说谦词敬语是虚伪的表示,还有人说谦词敬语阻碍了交流的时效性,把时间都浪费在说废话上,这不仅是对谦词敬语的不谦不敬,而且还是对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不尊不敬。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谦词敬语经过几千年积淀,闪烁着灿烂的光芒,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产,怎么现在说丢就丢,说废就废了呢?我们当然可以做必要的简化,也可以根据时代的变化做些词语调整,但谦词敬语所表达出来的对人的尊和敬的精神实质是毫不过时的。当下各地重在保护文化古迹这样有形的文化遗产,也应当继承如谦词敬语这样的无形文化资产。 再看看现实吧!还以笔者参加世界语言大会的遭遇为例。微博发出后,各方的反应真是又吓了我三跳:一跳是微博发出后,涌出来几千条评论,一些学生的粗言粗语甚至谩骂的话令人心冷齿寒。二跳是会务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竟说本人是未邀自来!退一步说,即使是未邀自来,也该礼貌相待啊。三跳是我询问了一些与会者后才知道,不少人与本人遭遇相同,都感觉一些志愿者在服务的过程中,语言的规范化程度需要提升,谦辞敬语的使用还需要普及。比如“谢谢”、“你好”、“久等了”等词,很少听到。其实,这样的现象绝不仅仅发生在一校一地,尤其是大中小学学生不会使用谦词敬语现象还十分普遍。 我们应当看到,谦词敬语的作用在当今社会远不止礼仪规范。它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润滑剂,还是寄托情感的外在表达,更是不同群体之间情感认知和理解沟通的桥梁。我们常说的医患关系、警民关系、师生关系、官员和公众的关系等等,有些紧张,如果双方多使用谦词敬语,我们的社会会减少许多冲突和矛盾,和谐许多,美好许多。所以,学谦词敬语不仅仅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的事儿,还是现实社会迫切的需要。 正因为如此,我非常赞赏今年北京高考作文题《谈谈老规矩》,该题目紧贴社会现实需要,解当下之所急;同样,正因为如此,我在语文版教材中将谦词敬语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让学生记住并且练习口语交际和写作,以加强这方面的熏陶。在此,我呼吁全社会学学谦词敬语,尤其是大中小学的老师和学生们。继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从学谦词敬语开始,可以不说您,但不能不说请、你们好、麻烦大家和对不起等等。 (王旭明 2003年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 ;2008年任语文出版社社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