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言漫谈 >

“青云”考论(2)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光明日报 杨秀娟 傅永聚 参加讨论

    “青云”还是春官的代称,并由此引申出高位、达官显爵之义。《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黄帝云师云名”,颜师古注引汉应劭曰:“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由是而言,故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按照“五行”理论,春天属木,对应东方,色青,故春官名青云,以此类推。黄帝的五官之中以春官为首,这也是上古太阳崇拜、东方崇拜的痕迹,故春官青云就具有了高位之义。如《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须贾见范雎“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扬雄《解嘲》“当途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晋书》“史臣曰:‘……元海人杰,必致青云之上”;李白《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急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隋唐以后欲仕进为官必经科举,所以“青云”又有了登科之义,广泛应用于登科诗中,实际上登科也就等同于仕进登高位。如孟浩然《送友人之京》“君登青云去,予望青山归”;刘禹锡《送韦秀才道冲赴制举》“一鸣从此始,相望青云端”;梁颢《及第表》“青云得路,多太公之二年”;元代人配合科举考赋制度选编的指导士子的赋集亦命名为《青云梯》。
    六朝时期,受当时隐逸之风的影响,“青云”又产生了隐居之义。如郭璞《游仙诗》“寻我青云友,永与时人绝”;刘孝胜《升天行》“欲访青云侣,正遇丹丘人”;王康琚《反招隐诗》“放神青云外,绝迹穷山里”;袁彖《赠庾易诗》曰“白日清明,青云辽亮。昔闻巢、许,今睹台、尚”;阮籍《咏怀诗》“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林庚先生在《唐诗综论》中讨论到“青青子衿”时指出,“青是冷色,它是凝静的、独立的,……它象征着存在与永久”。或许正是因为“青”作为一种冷色,有凝静、独立、永久的意蕴,而“云”超然世外,飘忽无羁,合而言之的“青云”恰好与六朝时悠远高洁、淡泊宁静的出世之风相契合,从而具有了隐逸之义。
    六朝以后,“青云”的仕进与隐逸两义并行,蕴含了入世、出世两种截然相反的志趣情怀。明代学者杨慎《升庵集》卷四十七“青云”条对宋人将其用于登科诗提出异议,认为“青云”不当作“登仕路”理解;比杨慎稍晚的学者陈耀文《正杨》卷二“青云”条针锋相对地驳斥杨慎之说,提出“青云”本为仕进登高位之义;其后,董斯张、周婴等学者的解释更为全面,尤其是周婴在其著作《巵林》卷六“青云”条下引述杨、陈的观点,并进而指出“青云”具有高逸、游仙、贵仕、登科等多重涵义;清代学者翟灏《通俗编》卷十更明确指出“青云字,隐逸与仕进,两得用之”。其实,仕进与隐逸看似矛盾,但在长期儒道互补的中国古代社会,出处之念几乎内化于每一个士人之心,并纠结于他们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成为一个强大的文化基因。“青云”的仕进与隐逸两义并行,正是中国古代社会儒道互补造就的士人出处情怀的一种投射,可以作为我们审视中国古代士人出处情怀的一个参照点,从中照见古代士人内心的期许、无奈与纠结。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