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文学方言化:中国小说创作和阅读的另一种可能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新华网 newdu 参加讨论

    新华网北京8月24日电(记者尚昊)“不响”“事体”“今朝”……这些都是作家金宇澄笔下小说《繁花》中的常见词。这些上海方言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似乎会给人造成不小的困扰。令金宇澄也没有料到的是,《繁花》这部几乎都用沪语写成的小说却得到了不少非上海读者的追捧。
    日前,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揭晓,《繁花》赫然在列。
    无独有偶,在本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名单中,四川作家颜歌的小说《我们家》也让人眼前一亮。这部作品描写了一个虚拟的四川小镇“平乐镇”,行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四川方言,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文学创作中加以方言化的元素,已经成为了当前中国文学界引人注意的现象。
    感受方言: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
    在中国,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的方言众多,仅汉语就分为八大方言区。在文学创作中加以方言化的元素,地方神韵可以得到充分的挖掘,这会拉近文学作品与方言使用群体之间的距离。
    25岁的陈之琰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她认为《繁花》是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在阅读中,我会进入用沪语营造的环境中,很熟悉也很享受。”她会时不时地经过金宇澄笔下的那些弄堂和桥,并对自己所在的城市有了更深的体悟。
    迄今为止,《繁花》的销量已达到30多万册,并在豆瓣读书上获得了8.8的评分,有的网友甚至评价说“读此书只恨自己不是上海人”。
    陈之琰的同龄人韩永鹏生于甘肃,目前在北京工作,也是个《繁花》迷。他说书中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就是沪语。他坦言,他此前对于上海的理解基本来自几次粗略的旅行,而金宇澄细腻的笔触对他而言是“新奇的见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