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碰撞之后,更多的是融合(3)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解放日报 彭德倩 参加讨论

    一堂示范课,遭遇挫败感
    就为了“我们很着急,他们不着急”,几年前,行知小学专门由中国老师开了一堂英语公开课,用中式教法教,请外教老师们来听,希望用课堂实践告诉外国老师,这样的节奏、密度、容量,是我们觉得的“好课”。
    然而,令中国校长、老师们感到“挫败”的是,外国老师不约而同地困惑:“为什么你们过度专注在字词上、语法上”、“这样的节奏,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听懂吗?”由于“示范课”没能达到预期效果,学校不得不另寻方法。如,为每位外籍教师定下“上课框架”——每堂课必须有复习、游戏、新单词教习、新句型掌握等若干环节,保证基本知识量,在此框架内老师可以自由发挥。
    分歧,不仅在于整体上课节奏,还包括对个体学生的指导方式。金惠青记得,有一个学期跟美国老师比利搭班上课,有位姓陈同学来自福建,发音尤其不准,口音很重。比利就一直让小陈回答问题,甚至要求他到讲台上面对全班学生说。“我当时印象很深刻,”金老师说,她一般会考虑这样做是否会让学生觉得“丢面子”而选择课后个别辅导,但比利的想法是,越是有缺点、越是没自信,越要给学生更多机会。
    “请外教,看重的是其发音、语感,这十多年与外教老师合作下来,磕磕碰碰确实不少,”姜敏老师说,“但我不觉得以两三位老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就能断言外国教学文化如何。在实践中即使出现分歧,也可以融合、妥协……总的方向,不是比谁好谁坏、谁对谁错,而是交流,彼此都能多一个角度认识课堂、认识学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