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关使用WiFi、iPad、PM2.5等词破坏汉语纯洁性的讨论热络起来。此情此景不太陌生,前些年,正是在类似的讨论中,NBA变成了“美职篮”。在电视屏幕中,解说和字母都已经改了过来,但球迷在接受采访时还是流利地说出“NBA”。 不是所有人都懂得WiFi和iPad是什么意思,这是事实。大量的外来词涌进,自然加大了阅读的困难,造成语言的隔膜,特别是对互联网时代的弱势群体而言。但过去是一条回不去的路,纯洁性也是一条回不去的路。回到纯而又纯的汉语,阿拉伯数字也是在驱逐之列的。123这样的阿拉伯数字,与abc这样的英语字母,对汉语的所谓伤害性,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不仅仅是汉语,法语、德语等也面临着外来语的“入侵”,也都在积极维护本民族语言的纯洁性。但不管对外来词如何严防死守,作为强势文化的语言载体,英语总是各种语言挥之不去的威胁。有意思的是,英语却不怕外来词,甚至就是依靠外来词而维持生命力的。英语中大量高级词汇,如时尚、艺术、政治等多来源于法语。到如今,土豪和大妈也光荣入侵英语,被后者收录。英语的同胞兄弟美语,据说还收录了“no zuo no die”,语出中国网民耳熟能详的“不作就不会死”。 民国时期,有一些词是很流行的,但随后就失去了生命力。像什么费厄泼赖、哀的美敦书、杯葛,都是直接音译过来,如今却是泯然众人矣。语言也是伴随着“用脚投票”,不适应就会被淘汰,留也留不住。如果深入人心,就会与时俱进,轰也轰不走。 在全球化时代,所谓语言的纯洁性是守不住的。那些能够保持纯洁性的语言,大多是进入了博物馆,被用来研究,而不是被用来使用。语言也是广义的市场,因为其不仅是文化性的,同样也是工具性的。不实用,就会产生创新和“不纯洁”。对语言强加太多束缚,不让语言自由放任的发展,焉不是对语言生命力的一种伤害呢? 相应的历史、政治、艺术等外来词汇,我们博大精深的语言,能够找出对应词,能够为我所用。但是在翻译科技词汇时往往力不从心,汉语自身的特殊结构,难以意译,直译亦差强人意。VIP我们可以不用,用我们自己的“贵宾”。但是WiFi和MP3这样的外来词汇只能是“且用且珍惜”。动态图像专家组音频第三层,这就是MP3的原义,谁也不想在对话时说出如此晦涩啰嗦的语言来。 有一个好玩的故事:施瓦辛格当选加州州长的时候,引来新闻业的“抗议”,原因是施瓦辛格(Schwarzenegger)的名字太长了,有14个字母,不利于英文报纸排版。故事虽然只是付之一笑,但却不妨碍我们对于语言工具性的思考。一味追求语言的“纯洁性”,就像堂吉诃德一味冲刺的风车,多半是虚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