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某大学专治方言的研究生Z君发来微信,问我顾戴路的“戴”字,在上海方言中应该读“丹(dài)”还是读“带(dā)”?这原本不是个问题,而现在却成为个问题了。 顾戴路原是上海西南乡下头一条不常被人提起的小公路。随着上世纪90年代公路拓宽,两边大量建造商品房和房地产业的升温,一个新名词挂在了市民的嘴边——顾戴路板块。就在众人赶去购房置业同时,有人开始将“顾戴(dài)路”读成“顾戴(dā)路”了。我听后第一感觉是非常之别扭。在普通话里,“戴”可作名词或动词,都读“dài”。在上海话里,“戴”也可作名词或动词,但有两读,在作姓氏时,读“dài”,和普通话同音;在作动词用时,读“dā”,如“戴帽子”。 修于1956年的顾戴路,西起七宝、莘庄交界处的顾司徒庙(庙址原在今七莘路庙桥港河北富丽公寓东区内),东至梅陇镇的戴家祠堂(或称戴家塘),是由东西两个地名的头一个字组合而成路名的。路名中的“戴”字是姓氏、是个名词,理应读dài。顾司徒庙和戴家祠堂因同属“四旧”老早就拆得方光(方言词,即全没了)了,但“戴”在此作为名词的性质不会“拆除”的,况且祠堂所在地的戴家塘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屹立在路的最东面。自从有了这条路后,社会上也从来都是只读“顾dài路”而不读“顾dā路”的。十几年前出现了这后一种读法,且大有代替前一种读音的趋势。有趣的是,读成“顾dā路”的人里不少是高学历、有事业的成功人士。受此影响,当地的一些后生家也开始跟在后头读成“顾dā路”了。而当地原住民中,包括年过花甲、古稀的老老头、老娘家们,他们中还有不少是文盲,却老老实实地至今仍然读着“顾dài路”。 2014年起,为顺应保护方言的潮流,开过那里并设有“顾戴路”车站的公交车都新增了上海话报站内容,其中“顾戴路”已经全部读成“顾dā路”了。公交车报站因发音次数多、受众面广量大,产生的影响是邪气大的,它必定会使读“顾dā路”的人越来越多。按照这个趋势,“戴(dā)”的这个读音是不是因再也无法纠正而终将会成上海话新的“规范”读音或又一个“两读”了?但马上又有一个新问题,“戴”做姓氏时应该读什么音?按照“顾戴路”现在的读音,“戴”姓自然也要读成“dā”。那么,“戴安澜”、“戴季陶”的“戴”字也都要读成“dā”了?还有外国人“戴高乐”、“戴安娜”这类名字中的“戴”字,自然也都要读成“dā”了?而且,我已经听到有人这样读了。 同普通话一样,上海话中一字多读(有的是文白异读)的现象也很多,对这些字,虽然没有《普通话异读词汇编》之类的正音书来正音,但也应遵守一般规则。这种人为改变语音的现象,在此录以备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