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言漫谈 >

“鬼子”之称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西安晚报 梁文俊 参加讨论

    为什么把日本侵略者称为“鬼子”?这得从“鬼子”中的关键字“鬼”说起(因为“子”是名词后缀,一般不表义)。“鬼”字,甲骨文鬼是一个方头人形跪坐的形状,像人身巨首的怪异之物。《说文解字》:“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在汉语文化中,迷信者以为人死后灵魂不灭,称之为“鬼”。
    “鬼子”一词始见于《世说新语·方正》:“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机):‘陆逊、陆抗,是君何物?’……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敢尔!’”由此可见,“鬼子”一词古已有之。在一些古代志怪小说如《搜神记》《睽车志》中,也有涉及“鬼子”的,但“鬼子”有时候指魔鬼,有时候是“人鬼婚姻”的产物。而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画皮》中的“我固怜之,鬼子乃敢尔”,则是道士对魔鬼的蔑称。
    近代中国人最早见到西洋人时,发现他们金发碧眼、深目高鼻、浑身是毛,服饰“异类”,说着“鸟语”。加之,这些人大多不是出于民族友好、而是为了侵略而来的。他们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烧杀淫掠,无恶不作。自然而然地,人们便将他们和“鬼”联系在了一起。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后的诗人陆嵩材在其《江州述感》中,如此“妖魔化”英国人:“白者乃真鬼,语音类禽鸟,胫长,面多毛,眼绿疾顾。”诗人所描写的英国人形象,明显就是活生生的“妖怪”或者说“非人类”。那时的中国人把五官“怪异”的西洋人憎称为“鬼子”“西洋鬼子”,后来用以泛称侵略者。
    明清以来,我国沿海一带受到日本海盗的侵袭,当时就出了抗倭英雄戚继光,那时我国人民称日本海盗为“倭寇”。甲午海战前,李鸿章出使日本,谈判结束后双方联合举行记者会。见记者到的差不多了,日本人突然亮出了一幅写有楹联的白绢,并不无轻蔑地说:“我们日本有上联,却对不出下联,只好求教汉字发源地的人了。”李鸿章定睛一看,那上联是:“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并肩居头上,单戈独战!”显然,这是日本人在不可一世地宣扬其兵强马壮,“单戈独战”即可踏平中国!面对这种轻视和挑衅,李鸿章毫不示弱,沉着冷静地挥毫写出下联:“倭人委,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对仗工整,内涵深邃,意思明了:倭就是倭寇,来偷大清龙衣,“八大王”变成“四小鬼”,“琴瑟琵琶”变成“魑魅魍魉”,“并肩居头上”变成“屈膝跪身旁”,“单戈独战”变成“合手擒拿”。由此,国人便不再称日本侵略者为“倭寇”,而改称为“鬼子”了。
    “鬼子”被广泛用来称呼日本侵略者,应该是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后。“九一八”事变特别是“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兵在中国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犹如恶鬼,完全丧失了人性。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奋起打“鬼子”,于是,“鬼子”“东洋鬼子”“日本鬼子”便成了国人对侵华日军的代称。“鬼子”一词不但包含了蔑视,还充满了你死我活的民族仇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