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艰不拆 ”、“细思恐极 ”、“累觉不爱”……喜欢上网刷微博的苏西对于朋友微博中的各种奇怪词语着实有些无法理解。这些见所未见、仿佛来自外星的词语让一些人无奈地感慨自己跟不上 “网络时代进步的洪流”。 从诞生之日起,人们对“新成语”就毁誉参半。有人表示反对和担忧,原因大致是,其一,这些网络成语让不熟悉网络的人难以理解。比如“喜大普奔”,如果没人告诉你这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意思,恐怕你永远搞不明白。其二,一些人造网络成语比较粗糙,缺少美感,比如“十动然拒”,就是“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这句话的缩写,既没有历史典故,也没有审美情趣。因此,当年轻人对这些“新成语”以及其他热词不断追捧、同时对传统成语表现冷漠之时,自然会引发语文老师的担心。 成语,可以看作一定环境下自然而然出现的东西。语言和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类在交流中自发地制造并使用了成语。成语在交流中的最大优势是能够极大地提高交流效率,这也是诸多成语能够存活下来的重要原因。举个例子,《红楼梦》里,贾宝玉看见龄官在花下抠土,以为她是要学黛玉葬花,便自忖“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此处若无“东施效颦”四字,整段话就失色不少。 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全新语言环境。简单来说,自打出现了互联网,更多的人有了发言机会,并且这些发言能够被更多的人看到。这样的变化在以前绝对难以想像。 语言本身就是变化的,这种现象其实没有什么好担心的。没必要对网络成语心怀偏见,更无须如临大敌。也只有这样的吐故纳新,才能保持语言文字持续的生命力,赋予它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至于这些网络成语最终能否留存下来,主要看它们的生命力是否够强。现在公认的成语经过百年流传,一方面经过了历史和时间的积淀,另一方面已经达到了全民通用的程度,这些都是网络成语所不具备的。一切还要由时间检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