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调查显示,在互联网世界中长大的90后,更注重自我,更宽容,也更宅,据说他们有一个特点是“逗比”。 “逗比”的形成,是典型的网络词语进化样本。这个词是“挺逗的二逼”的缩写改编版,原有些贬抑、责骂的意思。但正如很多流行词在网络中会不断地改变词性一样,这个词在网络虚拟世界的广泛使用中渐渐地变得中性起来。用在熟悉的朋友中,“逗比”这个词有亲切、亲昵、亲近的意味,用在陌生人身上,有时仅是一个感叹,也切割了“呵呵”的一部分功能。 观察这个词的“进化”,会发现与中国特有的网情有密切关系。网络看似广阔无边,自由自在,实际有各种限定,各种障碍。所有网站都有“过滤词”,这使得某些词语不能出现,不会被搜索引擎找到,或即使被找到也不能显示。“过滤词”的数量和具体词语的增删也一直在微妙地变化中。有些网站的过滤词设定过分谨慎,会导致一句话说起来很困难,一篇文章被肢解得七零八落。这种敏感,同样会造成网络社区中交流的不便,于是人们发明了新的方法:其一是使用缩略词,其二是采用表情符号,其三是改造一些需要用但可能“被敏感”的词。 有些家长会发现,孩子们在微博微信上常常用各种怪符号来表达,看起来比韩语还难懂。有些句子明明都是汉字,却看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很像不懂日语的人在看日语。这是因为孩子们在网络中,已经形成了带圈子性质的“黑话”和“切口”,而具有排他性的缘故。任何语言,包括地方方言,都是一种特殊的“黑话”,用术语来说是“俗语”。特殊的表达方式会让某个文化圈、社区圈的人立即就能找到彼此熟悉的感觉,同时,这些特殊词语会很有效、极迅速地发现“陌生人”。所以,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说,“俗语”是区分不同文化、不同人群的重要标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