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①甲骨文,②金文,③小篆,④楷书 武图:①甲骨文,②金文,③小篆,④楷书 图片出自左民安的《细说汉字》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学习的内容归结起来,无外乎“文”“武”二字。 “文”是“纹”的本字,一个正面树立的人,胸口留着花纹——我确定,这不是露点,而是花纹。没错,“文”字描绘的,就是一个胸口刺青的人。“断发文身”,就在用“文”的本义。断发文身,是一件手艺活儿,需要心灵手巧,因此,“文”关乎头脑思维、道德化育,也关乎心灵手巧的刻画内容。“文明”“文字”都是从这变出来的。 “武”字会意,有止有武。许慎先生翻出来一条楚庄王的圣旨,说:“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仗打赢了,手枪上缴,从此天下太平,才是“武”。当年楚庄王在一个叫邲的地方好好教训了晋国,有人建议楚庄王用敌人的尸体磊一座胜利纪念堂。这个马屁听起来叫人毛骨悚然,也没有考虑卫生防疫的要求。面对胜利和功勋,楚庄王即席发表了一通慷慨澎湃又冷静理智的重要讲话,深入阐释了科学实践“止戈为武”精神的内涵。 “止戈为武”纯系现场发挥的感言,哪能用来当字典? “止”就是“趾”,一个人的大脚印。“戈”是杀人的长矛。“止戈为武”,明明寓意着扛上凶器招呼同伴:打架去,走起。 “文”与“武”形成了语义的对比关系。“文”就是文化课,就是动脑筋想办法,就是“不以爪牙之利”,就是模拟经营、密室逃脱;“武”则是体育课,要撸胳膊挽袖子,要尖牙利爪,要真枪实弹,最多也就是个实战游戏。“文”是政委嘴里的大道理,“武”是司令对着屁股踹两脚。“文士”“文人”“文臣”,玩的是脑子,小心外面的僵尸;“武士”“武夫”“武将”,是耍大刀的,种好后院的豌豆。“文”是软实力,“武”是硬道理,“允文允武”,才可以“文治武功”。 “允文允武”,大约应该是今天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吧,不可偏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