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些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的跨类词中,可以看到,汉语表示事物名称、性质/状态、动作/行为的语义没有决然的分别,都可以在一个词中体现出来——一个词,既可以表示一个事物静态的一面,也可以表示它动态的一面,至于哪一个方面是出发点,倒不显得那么重要了,因为每一个点都有可能成为出发点: 这种跨类现象,也在专业术语中体现出来了。例如: 蜡染:1.<动>一种染花布的工艺,用熔化的黄蜡在白布上绘制图案,染色后煮去蜡质,现出白色图案。 2.<名>指蜡染制品。 《现代汉语词典》的约65000个词条中,跨类词只有1861个,绝大多数词的词类还是单一的,为什么会有一小部分的词会形成跨类,与构词方式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吗?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不论是名—动、名—形、动—形跨类词,还是名—动—形跨类词,双音节词的内部结构一般都有主谓、动宾、述宾、联合、偏正等形式,一个词是否跨类、跨什么类,似乎与一个词的构词方式没有必然的联系。 在过去的研究中,很多学者都注意到,词语的跨类现象是由于词义的多样性与不同的句法位置的结合而引起的功能上的变化,有其内在的动因和外在的表现。通过对名—动、名—形、动—形、名—动—形跨类词的1631个双音节词构词语素的仔细观察,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带有共性的特点——这些双音节词,绝大多数至少都有1个语素(多则2个)是动词性的或形容词性的。这个语素的位置不固定,有前有后。具体地说: 名—动跨类词:至少有1个语素是动词性的。 名—形跨类词:至少有1个语素是动词性的或形容词性的。 动—形跨类词:至少有1个语素是动词性的或形容词性的。 名—动—形跨类词:至少有1个语素是动词性的或形容词性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