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方言学 >

湘西乡话的分布与分片(7)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语文研究》(太原)2009年 杨蔚 詹伯慧 参加讨论

    三 湘西乡话的形成及内部差异产生的原因
    3.1 湘西乡话形成的历史背景
    湖南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楚国。秦时实行郡制管辖,将湘资流域和沅澧流域分开,分别设立长沙郡、黔中郡,湘西沅陵、辰溪、泸溪、古丈等地属黔中郡重镇。汉属武陵郡,隶荆州。唐以后置辰州、溪州、沅州等管理湘西地区,隶黔中道、荆湖北路等,在行政区划上一直是与现代湘语通行的地区密切联系的。古沅陵、辰溪、泸溪等县所隶属的武陵郡是五溪蛮的居住中心,秦汉两代,中央专制政权为了平定这块“蛮夷之地”,都曾挥师伐蛮。汉在当地设置官吏,大兴文教,大批外来人口迁居来此。隋唐之际,沅陵、泸溪等为军事重地,当时随军游宦顶踵相接而至。宋元时期开通京都至云南驿道,在沅陵、辰溪等地设置驿站,吸引了大批移民,据民国修承浩主编的《沅陵县志·户口类》记载:“或官或宦由浙江福建江西而来。”[6]86元末和明末都有大批江南、江西的移民,为逃避战乱,随大批流民相率进入沅陵、辰溪等地,据同治十二年守忠等纂修的《沅陵县志》记载:“县之四塞山川险峻,故元明以来他省避兵者卒流徙于此,今号称土著者原籍江西十之六七,其江浙豫晋川陕各省人籍者亦不乏。”[4]从史料中看到,沅陵、辰溪等地历史上曾有多次移民活动。由于迁移历史并非发生于一时一地,不以某一次某一地的移民为主,移民的多杂与时期的久长,使这里的语言呈现出层次驳杂的状况。
    湘西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岗盆地过渡地带,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山势险峻,沟壑纵横,形成大小溪河千余条。湘西乡话区分布在沅陵、泸溪、古丈等各溪高山深谷之间,建国以前,主要靠山间小溪作为通道,交通不便,文化落后,有些地方几乎与世隔绝,有“蛮荒僻地”之称。在解放初期,一些村落还实行近亲通婚,许多人深居山野,一辈子未去过县城。湘西乡话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发展,所以能较多地保存较古老的音韵现象。
    3.2内部差异产生的原因。
    湘西乡话各片在一些古音韵特点上一致性很强,如“非组读如帮组”“知组读如端组”“古心生书禅等母读塞擦音”“鱼虞分立”“支脂之三分”“纯四等韵今读洪音”等,而在近现代语音的演变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这些与方言接触、近现代移民、强势方言影响以及自身的演变等有关。总的看来,处于乡话区腹地的地区相对来说保守一些,周边区域或交通方便的地区变异大一些。
    首先,从交通、地缘等因素带来的方言接触的影响来看,近几十年来,湘西乡话分布的区域水陆交通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沿沅江流域各溪口的水路交通比较便利,使周边的乡话也发生了变化。如丑溪口片、深溪口片处于沅江水边,是水路码头和乡镇集市,在乡话区的人看来丑溪口乡话已经较“特别”,深溪口乡话“不正宗”。白沙镇是泸溪县城所在地,交通方便,白沙乡话也发生了较多的变化。而八什坪虽然离县城有54公里,但东部和南部与泸溪客话连成一片。这些都是产生较多变化的客观条件。
    乡话在同周边方言的密切接触中产生语音变化的现象还是比较明显的。如辰溪县的船溪、沅陵县的渭溪、溆浦县的木溪等乡话区南部的一些点在地域上与辰溪话连成一片,这几个点的来母字读d声母就是受辰溪话的影响。来母逢今细音读为d声母这种音变在乡话区腹地和其他不与辰溪有地缘接触的点我们还没发现。再看丑溪口的情况,它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它的语音差异较突出。丑溪口地处沅水中游,是四通八达的集市,与中上游的溆浦、辰溪的交通往来十分方便,所以它较多地受到这一地区湘语的影响,如上文提到的撮口呼问题。古精照组合口韵字在溆浦、辰溪、洪江、会同等沅江中上游的方言中读为撮口呼或开口呼,这是沅江流域的湘语区别于西南官话很明显的特点。
    方言接触产生的差异现象与语言波的扩散影响不同,是有方言接触的方言片有,没方言接触的方言片没有,具有“此片有,他片无”的特点。
    其次,周边汉语方言语言波的辐射也对乡话产生了较大影响。湘西地区汉语方言鼻音韵演变的总趋势是鼻韵尾减少,部分地方鼻音弱化或消失。溆浦、泸溪等地的部分鼻音韵弱化为鼻化韵,咸山等摄已经阴声韵化,在辰溪的一些地方以及溆浦靠近辰溪的中西部的江口区、西北部的低庄区、泸溪南部的一些地方已经完全没有鼻音韵或鼻化韵了。乡话阳声韵尾正在逐渐弱化—归并—消失。从各片的情况看,乡话边界各点的阴声韵化的程度要高一些,如丑溪口片、深溪口片、白八片的八什坪阴声韵化程度最高,深溪口片、木溪片已经没有鼻化韵,相比较而言,乡话腹地的鼻化韵较多、鼻音韵尾较为稳定。鼻音韵尾的弱化或消失,就像一个巨大的语言波,推动着以音韵存古为主要特色的湘西乡话迈向“现代化”进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