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循环的核心原则 根据我们的理解,Kecskes上文所述的主要观点,与认知语言学核心原则中对现实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这一论述较为接近,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他重点论述了意向(Image)和注意(Attention)这两个要素,特别是其中的互动关系,值得我们借鉴。这也足以可见,认知语言学与SCA不但在很多理念上具有较大的共通性,而且也具有很高的互补性。 我们知道,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原则为“现实—认知—语言”,意在批判TG的语言天赋观,强调语言来自于对现实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其中既有较为客观的身体经历,也包括较为主观的认知过程,因此语言是社会和认知,也是客观和主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身心一元论的产物(王寅,2004)。 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原则本来是针对TG的语言天赋说提出的,意在强调语言的“体认性(体验性+认知性)”这一本质特征。现笔者基于语言交际和语用学角度拟将其修补为循环式: A在特定的现实情境中,基于自己当下的意向性和注意力,择用适切的词语、句型来确定适切的语音语调,将想要表达的意向内容说出来。如Kecskes(2010:11)所举的例子: (1)Sally is speaking to Bill:Don’t move! There is a snake over there! 正是由于在现实环境中出现了一条蛇,Sally 注意到了它,且认识到可能会对Bill带去危险,使得Sally产生了提醒Bill的意向,因而说出了这句话。当 Bill 听到这句话后可能会做出多种反应,多半会“尖叫一声”、“吓得直跳”,但也有可能会“淡定自若”、“不动声色”、或“追问在何处,意欲抓捕”等,后种情况不完全在Sally原有意向的控制下,她必须依据Bill的反应才能做出适切的应对,才可使交际进行下去。 从B的角度来说,A所说出的言语亦可成为现实语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图1中下方弧线所示,此时该核心原则进入“循环”状态,受话者将位于右端的“语言”视为左端的“现实生活”中一个要素,再结合过往的“体认背景(包括Kecskes上述的四条个体语用要素)”,对其进行必要的“认知加工”,此时便可进入下一交际语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