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沈家煊《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简介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中国社会科学网 郭雅静 参加讨论

    沈家煊,代表作《不对称和标记论》,主编《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一书,是国内较早进行认知语言学介绍和研究的语言学家。其文章中涉及到认知语言学的很多概念,如有界和无界、标记性、转喻等,提出汉语的有界和无界划分标准,提出复句三域理论等。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从语言观上与形式学派的对立谈起,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下面我们分别介绍。 
    一、认知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 
    简单来说,“生成语言学”内部有学者提出了“生成语义学”,认为表层句子形式的底层应该是一个语义结构而不是一个句法结构。语义结构包括施事、受事、与事、工具、目的等语义角色或语义格。但是语言中到底有多少这样的语义格无法确定,而且“生成语义学”所采用的“语义成分分析法”也出现了问题,因此“生成语义学家”另起炉灶,提出了“认知语义学”。 
    “认知语义学”主张表层句子形式的底层是一个概念结构,概念结构所包含的概念角色的数量不再是随意的,而是从认知上限定的。Langacker限定了“射体”和“陆标”,Talmy限定为“凸体”和“衬体”。概念角色比原本的语义角色更为具体,例如充当主语的射体(或凸体)是具体的某人,而不是笼统的“施事”。 
    认知语言学是以“认知语义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认为语言不是直接表现或对应于现实世界,而是有一个中间的认知构建层次将语言表达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现实世界中没有边界的事物也会被识解为“有界”,这显示了中介层的存在。 
    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是一种“心寓于身”的认知观。这种观点认为,心智和思维产生于人跟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人通过自己的身体获得经验,可以称为“体验”。 
    “认知语言学”在语言上的观点是:语言不是一个独立模块,人的语言能力依附于人的一般认知能力。沈家煊认为不妨称为“语言能力依附说”,与以往的“语言能力独立说”相对立;句法也不是一个独立的模块,沈家煊根据汉语中“正负颠倒”的实例来说明,其中的认知原则是:否定极小量等于否定全量,肯定极大量等于肯定全量。因此,在表达和理解语句时,句法、语义、语用三者并没有明确的边界,而是交织在一起。 
    传统的语义学是一种客观主义的语义学,认为语义就是使语句表达的命题成真的充要条件,或称“真值条件”;“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跟人的概念结构和概念结构的形成过程有直接的关系。”认知语言学“持主客观结合的语义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