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个例子是变韵。济源方言子变韵(贺巍1981)的几个例子如下: Lin(1989,1993)的分析认为,济源的子词缀不是完整的音段,而是[+后,+圆唇]的语音特征,以此来解释为什么大部分的子变韵母是圆唇后元音。有关音节的重点是子变韵母必须是开音节,如(23c-d),以优选论来看,也就是不能违反“无韵尾”制约条件(NoCoda)。 另一个变韵的例子是获嘉方言的人名、地名、动词、形容词的小称变韵,称为D变韵(贺巍1982,1989)。从(24)可见D变韵母也都是开音节,不能违反“无韵尾”制约条件(见Lin 2001的分析)。 此外,获嘉D变韵还提出了一个问题:[au]的[u]和[ai]的[i]是和韵尾辅音一样属韵尾(如(25a)所示)还是属于韵核(如(25b)所示)?如果双元音在音节结构中如(25b)那样形成复韵核,“无韵尾”制约条件就不适用了,因为此制约条件只限制韵尾。 如果双元音是如(25a)的N+Co结构,可采用“无韵尾”制约条件。如果双元音是如(25b)的复韵核结构,就必须采用“无复韵”制约条件(NoComplexRime)。也就是说只要是有一个以上音段的复韵母,不管是元音+辅音还是双元音,都违反“无复韵”制约条件,不能允许成为D变韵母。本来获嘉方言的例子好像可用来支持(25a)对双元音的分析,可是,双元音在音节中的结构如何并不重要,因为采用“无复韵”制约条件即可达到目的。这个例子表明,我们可能不需要进一步区分韵母以下更小的音节结构单位。 第五个例子是普通话元音同化(assimilation)。以现代音系学理论分析北京官话或是普通话音系的研究很多,包括Cheng(1973)、Lin(1989,2007)、Wang(1993)、Wu(1994)、Wiese(1997)、Li(1999)、Duanmu(2000)、Ma(2003)等。根据Lin(1989,2002,2007)和Duanmu(2000)的分析,普通话元音有五个音位:/i,y,u,,a/。(26a-d)显示,当中元音//在介音之后或高元音之前时,就会产生前后特征和圆唇特征的同化现象。如果中元音//同时在介音之后和高元音之前,就不能同时两边同化,只能跟后边的高元音同化,如(26e-f)所示。 许多研究都采用音节的结构单位范围作分析。中元音同化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分析方法。第一种和Cheng(1973)及Lin(1989,2007)的分析观点类似,是以韵母单位作为主要的同化范围,如(27a)、(27b)的同化规则或制约条件没有音节范围,只有邻近音段之间的同化。此外,重要的是(27a)的规则或制约条件必须排序在(27b)之前,才能解释(26e-f)的现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