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指称之争新解读:转喻论(2)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年 王寅 参加讨论

    2.围绕指称论的争论 
    为能解决传统指称论中空名和同一性问题,Frege区分了“涵义”与“指称(对象)”,开创了现代语义学的新时代。Russell沿此思路建构了划时代的“摹状论”,以摹状语代替涵义,且严格区分“专名”与“摹状语”,以确保“指称论”得以成立。外语界同行若能将其梳理清楚,才能深刻理解“语义三角”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以及被语法书所忽略了的专名背后的哲学思考。现以图1大致勾画出20世纪语言哲学家的主要分歧。 
    世界由互相有别的“个体”组成,用“专名”来指称,词语必须指称实存的个体。但人们不可能对相同个体都冠以名称,这就出现了表示“类”的名称,即通名。因此,“名称”(name)就包括 “单称词项”(singular term,简称“单名”)和“通称词项”(general term,简称“通名”)。前者可直接指称世界中独一无二的确定对象;后者指称 “一类”对象,因此它们相对于单名来说是间接指称世界的。但语言哲学家们就专名是否具有内涵问题(即意义)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即图1下半部分的左、右两栏),它们分别基于 Mill(1843/1981)中的观点阐述了各自的立场。 
    
    2.1 左方:专名有内涵和外延 
    以Frege(1892)、Russell(1903,1905,1914)、Wittgenstein(1922/2002)、Searle(1958)等为代表的左方接受了Mill(密尔 1843/1981)“内涵决定外延”的观点,认为人们主要是依据对象的特征来命名的,若能理解名称的意义就可据此识物,因此,专名既有外延(即指称对象)也有内涵(即意义)。Frege用“涵义”(sense)来决定“指称对象”(referent);Russell用“摹状语”(description)来解释名称的内涵;Wittgenstein早期用“图像论”,后期还用 “摹状语簇”(description cluster)来解释名称的内涵;Searle用“摹状语簇”和“意向内容”来解释名称的内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