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文学主体性离不开社会实践(3)

http://www.newdu.com 2017-11-15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杨婕 焦俞萍 参加讨论

    影响文学流派发展
    经过长期论争,关于文学主体性的问题渐渐明晰起来。到90年代,随着后现代思潮的涌入,一些学者接受了“人之死”、“作者之死”等观点,力主消解和解构文学主体性,主张以法国作家、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1901—1981)提出的“主体间性”(即人对他人意图的推测与判定)这一概念范畴,作为对文学主体性的修正与补充。文学主体性论争在八九十年代文学理论界持续时间长,影响也比较大,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文学理论界的重要事件,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第一,文学主体性论争直接影响了文学流派的发展,伴随着文学主体性论争的是寻根文学与先锋文学的创作潮流。寻根文学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以期在现代化进程中塑造中华民族的现代自我。先锋文学也是现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一群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艺术家和作家通过不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宣示自己的主体性。可以说,寻根文学和先锋文学背后体现的正是文学观念和方法的变革,这与文学主体性理论不无关系。
    第二,文学主体性论争对文学理论发展同样有着重要作用。它在学理上进一步厘清了主体的内涵与外延,确证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本质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美学。新时期文学理论的重要进展之一就是对文学主体的重视。通过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论争,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体概念得到了更加准确的界定。文学主体是一个历史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对主体性的讨论不能离开具体的历史规定性,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这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观。
    第三,文学主体性论争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反映了从阶级主导论转向追求个体自由精神的社会思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文学界还是文学理论界,都重新开启了对于人的个体性的重视,文学主体性论争在其中起到了推动作用。到90年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后现代思潮的盛行,对文学界和文学理论界产生了新的影响,关于是否有必要仍旧强调个体性,出现了不同声音。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电影电视以及网络新媒体的流行与普及,文学界与文学理论界又有了新的变化。因此,从源头上把握和梳理文学主体性,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文艺现状与理论走向,更有助于理解时代文化变迁。
    通过对文学主体性论争的梳理,我们可以了解其理论内涵、论争的焦点及意义,对这场论争有更加全面的认知。关注文学主体性论争,可以使我们更加客观理性地观照当前的文学现象,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与指导。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