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总结 尊重对话 明末清初,钱谦益在友人程嘉燧的协助下编纂《列朝诗集》,对明代诗学论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钱氏虽有才学,但是他在《列朝诗集》中掺杂了太多感情色彩。例如,出于与钟惺的私人恩怨,钱氏痛诋竟陵派,导致竟陵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声名扫地,从而为明代诗学论争又添上了凌厉的最后一笔。 朱彝尊不满于《列朝诗集》的“巧肆讥弹”,自编《明诗综》,在每位作家小传之后,首先列举众家评语,然后附上表达个人见解的《静志居诗话》。这一体例安排,体现了一种对话意识。 论争与对话,是两种不同的批评方式。论争是要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对方。对话则是在表达自己观点立场的同时,也能够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论争往往是意气之争,最终沦为独白。只有走向对话,才能真正促进理论的繁荣。 清人对明人的门户之见每多非议,并引以为戒。如袁枚云:“前明门户之习,不止朝廷也,于诗亦然。当其盛时,高、杨、张、徐,各自成家,毫无门户。一传而为七子;再传而为钟、谭,为公安;又再传而为虞山:率皆攻排诋呵,自树一帜,殊可笑也。凡人各有得力处,各有乖谬处;总要平心静气,存其是而去其非。”(《随园诗话》卷一) 重视读书,重视学问,是清人对话理念的又一体现。清人这方面的言论比比皆是,如黄宗羲云:“多读书,则诗不期工而自工。”(《诗历题辞》)朱彝尊云:“天下岂有舍学言诗之理。”(《楝亭诗序》)王士禛云:“为诗须博取群书,如十三经、廿一史,次及唐宋小说,皆不可不看。”(《燃灯记闻》)就连性灵诗学的倡导者袁枚也不废读书,主张“求诗于书中,得诗于书外”(《随园诗话》卷三)。 与明代诗学相比,清代的诗学园地呈现出一派更加繁荣的景象,不仅结出了叶燮《原诗》这样的诗学硕果,还有神韵、格调、性灵、肌理诸说,如百花齐放,争奇斗妍,实现了创作与理论的双丰收。如果我们将王士禛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与明代前后七子的格调论相比较,将袁枚的性灵说与明代公安、竟陵两派的诗学相比较,就会感到明人的偏狭之处。这既与时代先后有关,也与诗学态度有关。清诗的繁荣,建立在对中国古典诗学全面总结的基础之上,同时也离不开对明代诗学论争的深刻反思。 (本文系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多元视角下的明代诗学论争研究”(14YJC75100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