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在新实践中不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http://www.newdu.com 2017-11-15 中国文化报 马建辉 参加讨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历史方位。在这个新时代,要求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新实践中不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的进步。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文化产品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这个飞跃也必将促成我们中华民族确立起鲜明而强大的文化主体性、精神主体性。“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就是要充分发挥文化产品的特点和优势,构建和高扬新时代中华文化主体意识。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没有鲜明而强大的文化主体性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说,本土立场是文化主体性最鲜明、最本质的体现。一切西化倾向的文化产品之所以在我国没有生命力,就在于它们本土立场溃散、主体意识委顿。树立新时代强大中华文化主体意识,要扎实提高或增强文化产品的文化和文明辨识度。中国人的文化形象不能只体现在皮肤、眼睛、头发等生物学特性上,更要体现在精神和心灵的特性上,体现在情感、文化和价值观的特性上。这就要求我们的文化生产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这个立场就是新时代中华文化的根与魂。
    新时代鲜明而强大的中华文化主体意识,首先体现为文化产品的强烈的文化自信及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础上的民族精神独立性。如果文化工作者“以洋为尊”“挟洋自重”,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搞“去中国化”,那么,其产品必然会因文化自信的缺失和主体观的荒谬,而无法构建起真正的中华文化主体性。可以说,我们强调树立新时代鲜明而强大的文化主体意识,就在于要抹去文化建设某些领域一度浓重的西化色彩,这种色彩矮化和扭曲了我们的独立的中华文化精神。如今,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站在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的立场,确立起鲜明而强大的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剥离、祛除那些依附在西方文化观念和文化价值取向上的所谓“主体性”,我们的文化自信才能真正矗立在坚实的中国大地上。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在这方面正大有可为。
    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这一论断把文化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深刻阐明了文化对于国家、民族的重大意义和价值。这个重大意义和价值既表明了文化的分量,同时也表明了新时代文化工作者所肩负的使命的重量。文化产品是镜,也是灯。它们既反映着人民生活,又引领着人民前进。文化产品来自人民,是人民精神中堪称“火光”的崇高部分,正因为如此,它才能为人民提供精神上的指引。一切脱离人民、远离基层的文化产品都不可能实现对人民精神的引领。
    文艺创作一般是以个人为单位来进行的,但它从来不只事关个人,它还事关国家、事关民族。文艺工作者是构建和塑造国家和民族精神面貌的主力军。应该在作品中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进取之美,以文化人,把这些美好品质渗透人心。伟大文艺家的伟大正在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杰出的文艺家的方向,往往就是国家、民族前进的风向标。习近平总书记说:“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与民族、国家的联系,其实就是要我们牢固树立起一种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使文化成为助推民族复兴的强大引擎,引领民族复兴的不灭灯火。
    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就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生产出丰富的精神食粮。这里,“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中的“丰富”二字,不仅仅意味着量大、多样,更意味着品质更好、更优。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和文化生产,已不是能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精神需要的问题了,而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更好更高更优的精神需要的问题,要求文化产品在提高人民精神品格和文明程度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文化工作者必须在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上狠下功夫。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谈到“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时指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要“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要“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这里阐明了文化发展要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的基本要求:丰富是指“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产品的丰富,是“精品力作”的丰富,是原创性产品的丰富,是“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产品的丰富。唯有这样的作为精神食粮的文化产品丰富了,它才能与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相匹配,才能在新的时代正确引领人民不断前进。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这对于新时代文化发展应担当什么样的历史使命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早在1979年10月,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邓小平就提出了文艺在“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责任。为什么要塑造新人呢?邓小平说:“要通过这些新人的形象,来激发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推动他们从事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创造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也是要求文化产品为时代进步培育主体、提供能量。
    在任何国度,文化都扮演着为时代进步提供能量的角色。在新的时代,我们的包括文艺创作在内的文化生产也要着力于时代新人的塑造,这既是时代责任担当,也是文化使命担当。
    在新的时代面前,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勇于作为和担当。
    (作者单位:求是杂志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