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章缘:直到她们翩然归来

http://www.newdu.com 2017-11-15 《人民文学》 章缘 参加讨论


    章缘,生于台湾,旅美多年,现居上海。小说作品散见大陆、港台和北美各类刊物,曾于《人民文学》《上海文学》《小说界》《长江文艺》《作品》《湖南文学》《创作与评论》等发表小说三十余篇。作品曾获台湾地区多项重要文学奖,已在台湾出版六部短篇小说集、两部长篇及随笔。二〇一五年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蚊疫:纽约华人的中年情事》,二〇一六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短篇小说集《浮城纪》。作品多次入选各类选刊,包括《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新华文摘》《长江文艺好小说》等。
    九十年代我在纽约,见证了美国人到中国领养女儿的浪潮。
    美国许多不育的夫妇,迫切期待领养孩子,但是境内领养有诸多限制,而且健康的婴孩稀缺,人们转而向境外寻求机会。此时中国的境外领养政策开放了,条件相对宽松,等候期也短,而且福利院里有不少婴儿亟待领养。一波又一波的美国人来到他们当时还十分陌生的中国,抱起一个有缘的女婴,她们被称作“中国女儿”。这些在人生起步时拿到一手坏牌的孩子,突然之间进入了生活舒适的家庭,被当作小公主般教养长大,命运有了一百八十度戏剧性的转折。
    当时的纽约,中国女儿人数年年激增,这些家长们成立自己的组织,定期聚会。这其中有许多经验的传递,因为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人知道一个黄肤细眼的中国女儿,将为这个家庭带来什么。彼时我正好是中文周刊的记者,占据了最有利的观察位置。领养父母乐于讲述他们的故事,积极跟华人社群建立关系,而这样的领养故事,也让中文读者深感兴趣。
    除了健康的女婴,美国人也愿意领养天生残疾或有疾患的孩子,提供各种医疗,让孩子获得最大可能的尊严和幸福。拥有中国女儿的美国父母,一般抱持开放的心态,跟孩子公开讨论她们的身世,又热情拥抱中国文化,举办和参与各种中国节日庆祝和中文课程。从这些实践中,让孩子内心对故土存有的是理解而不是怨恨。我去过他们的家,参加过他们的中国文化节,那种乐观、包容的心态,深深触动了我。
    二十年后,当年的女婴们长大了,开始有人回到中国来寻亲。而此时我又落脚在上海,不时读到各种相关新闻报道。我很幸运看到了中国女儿故事的下篇,当孩子说她们想找到亲生父母,感谢他们赐予生命时,我知道这样的想法从何而来。
    当然,中国女儿的故事不是童话,不会“从此过着快乐的生活”。不同文不同种的混合家庭,可以想见会遇到各种成见和挑战;推着中国女儿出去散步的美国妈妈,会遭遇到很多怀疑的眼光。而随着孩子年龄渐长,更出现了身份认同的问题。
    中国女儿的故事,从一开始就是纠结的人性戏剧。它关乎个人命运、关乎希望和爱,也关乎人心的挣扎和纠葛。多年来,我一直想写她们的故事,但迟迟没有提笔,直到这些中国女儿翩然踏上中国,再度进入我的视野。
    《失物招领》一开笔,我就神游回到纽约,脑里的中国女儿用英语叙述她成长的故事,下笔时我将它转成中文,只保留一点英文特殊的语感,笔调力求节制冷静。在这篇作品里,我努力体现自己对短篇艺术的审美和追求:题材上厚积薄发,只写冰山一角,篇幅不长(八千字),事件时间短(一天),利用叙述的变化留白和语言的譬喻象征,丰厚它的内里,拉大它的景深,完成一个外弛内张的故事。
    之后,我又写出英文版的《失物招领》,发表于二〇一六年在上海举办的《世界英文短篇小说研讨会》。朗读讨论此作后的茶歇时间,与会一位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特别找到我谈话。她用微弱的声音告诉我,她的两个儿子就是从中国领养的。“你说他们会不会渴望回到中国寻根?”经过了这么多年,她对孩子是否真正得到心灵的安宁和快乐,仍然抱有疑问。
    这样的故事,我希望能继续说下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