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文物鉴赏 >

千峰碧波翠色来北宋汝瓷拍卖再度刷新纪录

http://www.newdu.com 2017-11-13 人民政协报 施泳峰 参加讨论


    
    北宋汝窑天青釉洗
    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历来被视作中国古董艺术品市场的风向标。日前,在其秋拍过程中,一件北宋汝窑天青釉洗以2.9430亿港元的价格成交,大幅超越此前逾1亿港元的估价,不仅成功刷新中国瓷器拍卖的记录,也对市场信心起到大幅提振作用。
    宋瓷之冠
    在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刷新中国瓷器拍卖纪录的北宋汝窑天青釉洗,直径13厘米,底部有三枚如芝麻花般细小的支钉痕,厚如凝脂,天青犹翠,冰裂莹澈,巧致雅艳,温婉隽永,小巧朴雅。青翠华滋的釉色随光变幻,集宋代美学之精华,宛若“雨过天青云破处”般美妙。
    据了解,其原为台北鸿禧美术馆旧藏,2000年由台北鸿禧美术馆转让给台湾知名企业家、联华电子前董事长曹兴诚,后来曹兴诚决定割爱,在2017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中,最终以2.9430亿港元的价格成交。
    汝窑的窑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宝丰县在北宋属于汝州管辖,故名“汝窑”。汝窑的烧造时间极短,始烧于北宋哲宗元祐元年间,停烧于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前后共约40年左右。
    清代梁同书在《古窑器考》中解释了北宋宫廷烧造汝窑的原因:“汝窑,宋时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建青器窑。玛瑙为釉,如哥而深微带黄,有似卵白,真所谓淡青色也。汁水莹厚如堆脂。……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土脉质制较官窑尤滋润,薄者难得。时唐、旭诸州,悉有窑,而以汝为冠。”原来是北宋宫廷因为定窑烧造的瓷器,口部无釉,毛口不便使用,于是就指定汝州烧造供御青瓷,专供皇家宫廷使用。
    由于汝窑烧造的时间较短,所以在北宋末期、南宋初年就已经属于稀世珍品,南宋的周辉曾在《清波杂志》感叹道“汝窑宫中禁烧……近尤难得”。北宋的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甚至将汝窑瓷与唐代越窑秘色瓷相提并论。
    南宋时期,周密在《武林旧事》中纪录,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10月,宋高宗赵构亲临清河郡王张俊的府第,君臣二人共叙旧谊,把酒言欢,筵席之间清河郡王张俊进奉宋高宗赵构16件汝窑瓷作为贺礼,宋高宗欣然接受,对张俊礼遇优厚,诸将均不能比。
    明代的吕震在《宣德鼎彝谱》中提到“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因人们不知何种器物为柴窑,于是便有了宋代的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称,其中汝窑更是雄冠宋代“五大名窑”之首,故有“宋瓷之冠”和“名瓷之首”的美誉。
    在北宋烧造青瓷的窑场众多,比如,耀州窑(窑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越窑(窑址位于浙江省上虞、慈溪、余姚)、龙泉窑(窑址位于浙江省龙泉县)、唐邑窑(窑址位于河南省唐河县)、邓州窑(窑址位于河南省内乡县)、河北窑(窑址位于河南省汲县)等,所以南宋的顾文荐在《负暄杂录》中说:“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
    那么汝窑为什么最终能够在北宋众多的青瓷烧造窑场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呢?这就是因为它的以下特点。
    雨过天青云破处
    汝窑历来以釉色取胜,这与北宋宫廷崇尚瓷器的釉色如冰似玉的传统密切相关。器物的釉色有天青色、卵白色、粉青色等,这些釉色是器物在窑炉内的不同窑位、烧成温度、烧造气氛等细微变化而产生的。
    天青色与蓝天色调相接近,有深浅之分,是汝窑的最佳釉色。卵白色与鸭蛋青色调相接近,釉面大多失透。粉青色与青绿色调相接近,在淡青中微闪绿,釉面大多透亮。
    同时,汝窑釉面多有开片,无纹片极少。开片是在瓷器烧造过程中自然形成,开裂痕较深,形状变化莫测,有的呈冰裂状,有的呈鱼子状。明代的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评价道“汝窑器出汝州,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这些开片在烧造过程中自然形成,片纹细碎,层层相叠,如冰之裂,故有“冰裂纹”之称。而且随着时间的增长,裂纹还会不断增加。若慢慢转动器物,可以发现冰裂纹时隐时现,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
    此外,汝窑瓷的胎质细腻,胎体轻薄,呈香灰色,有“香灰胎”之称。胎体以轻薄为主,但亦有个别厚胎器,无论是薄胎或是厚胎,质地均很细腻。南宋的周辉在《清波杂志》中提到“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这表明汝窑在烧造过程中加入了玛瑙,可见北宋宫廷在烧造汝窑瓷的时候是不惜工本、以奢侈豪华为时尚的。
    从传世器物数量看,汝窑瓷器虽然不多,但造型多样,有纸槌瓶、胆式瓶、玉壶春瓶、出戟尊、三足洗、香炉、盏托、水仙盆、花口碗、各式盘、碟、碗等。其中,盘、碗、洗的底足较大,圈足呈八字外卷状。在汝窑的窑址考古发掘中还发现了不少传世品中未见的器型,如梅瓶、方壶、套盒、钵、熏炉等,但在出土的器物中所占比例最大的还是碗、盘、盒、执壶等日常生活用具。
    汝窑瓷大多素面无纹,以釉色取胜。但是,在部分器物上有刻花、剔刻的装饰,刻花多见于椭圆形器,剔刻多见于莲瓣形器,有双鱼、水波、莲瓣等图案。由于烧成温度较低,大约在1150℃左右,所以釉面不够透亮,图案模糊不清。在汝窑的窑址考古发掘中还发现部分器物有纹饰,其中以莲花纹最为常见,其次是龙纹、双鱼纹和铺首衔环装饰,这在以釉色取胜的汝窑瓷中实属罕见。此外,还发现有鸳鸯、鸭、龙、狮等雕塑,形象逼真,制作精致。
    汝窑瓷的制作极为讲究,大多为“满釉支烧”,也有垫烧的器物。盘、碗、洗等器物采用“满釉支烧”,支钉的痕迹细小如芝麻状,俗称“芝麻钉”,常见三枚或五枚的支钉痕。椭圆形盆多为六枚支钉,支钉紧靠圈足,断面呈白色,亦有个别支钉痕为不规则的小圆形。瓶、罐等大多采用垫饼与垫圈烧造,器物的圈足底部均施釉,圈足端无釉。汝窑的支钉支烧工艺,是模仿了南方越窑的支烧技术,同时吸收了河南鲁山窑(窑址位于河南省鲁山县)、巩县窑(窑址位于河南省巩义市)等北方窑场的支钉技术,并且把南方越窑的支烧技术发展到了极致,支烧点也逐渐由足端向内移,从而使得器物在烧造时更加稳定。
    一器难求
    汝窑瓷器的存世数量极少,宛若吉光片羽,可谓是一器难求。
    清朝乾隆皇帝对汝窑瓷情有独钟,将传世的汝窑瓷基本上都收藏于清宫,铭刻有甲、乙、丙、丁等字样来品评其优劣,还写下赞颂汝窑瓷的御制诗,并镌刻于器物上,存放于紫禁城内的建福宫。
    但是,随着清宫珍藏的汝窑瓷流散海外,目前,存世的汝窑瓷不超过90件,主要集中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等国内外知名的博物馆,其中私人收藏的汝窑瓷仅有4件。
    此次以2.9430亿港元的天价成交的这件北宋汝窑天青釉洗,正是这4件私人藏品中的一件,也是目前私人收藏中保存最好、品相最佳的一件。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是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考工记》中所提出的制作精美器物必需的四个条件,即天时、地利、材料、工艺。
    汝窑瓷是这四者完美结合的产物,将素雅的釉色、秀美的造型、精细的做工,成功地融合在一起,展现出含蓄清淡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举世无双的艺术珍品。
    (作者系上海市黄浦区政协委员、上海市文博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