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文化时评 >

柳斌杰:保护文化环境是国家战略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7-11-10 爱思想 柳斌杰 参加讨论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呈现出产业发展、事业繁荣的新局面,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出了积极贡献,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世界新格局的形成,保护文化环境和文化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要从战略高度重视文化环境保护和文化安全问题。作为文化工作管理者和文化建设参与者,我们要从理论的高度和实践的紧迫性出发,认真学习中央领导同志关于保护文化环境和文化安全的重要论述,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更加自觉、主动地贯彻中央关于净化文化环境、维护文化安全的战略决策,更加有效地实施文化环保工程,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坚实基础,为民族的精神发育创造良好氛围。
    文化环境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人类所依赖的环境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自然环境,二是社会环境,三是文化环境。任何国家、民族、个人生存都离不开这三大环境。对文化环境重要性的认识早就有文化人的积极评判,只是在互联网文化的大潮中更加警觉了,因为全球多样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和社会信息化而历史性地凸显出来了。
    文化环境可以理解为人类在文明进步中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生产、生活实践所创造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条件。文化环境与自然环境不同,自然环境是天然存在的,而文化环境是人类自己生产和创造的。文化环境首先表现为物质形态的文化产品,孩子一出生,就会接触到很多文化产品,如书籍、报刊、音像制品、广播电视、音乐、舞蹈、绘画、互联网、手机等,这些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文化“硬件”,都是承载了文化精神、文化内容、故事情节、各种知识的,这些因素又形成了文化环境中的“软件”。文化环境就由这软硬两个方面构成,它所体现的人文观念、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人际关系、道德规范、社会风尚等,就影响每个思想正常的人。这些文化的形态,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要素。没有人能够离开文化的影响。人和文化的关系,就像人和阳光、空气、水的关系一样,须臾不可或缺,人们一刻都离不开文化环境所提供的精神滋养。健康的文化能够改变人的精神面貌,进而改变世界的面貌。先进的文化能改变人生的轨迹,进而改变历史前进的方向。
    文化环境虽然是软性的,却是影响人类生存的一个关键要素。在当代社会尤其如此。每一个人出生之后,都处于特定的历史阶段,处在一个独特的地域或家庭,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受当时当地文化环境的熏陶,无不打上文化的烙印,必然带有一个时代、一定地区特有的文化特质,这就是文化基因。
    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是十分清楚的,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的一个根本目标,必须要依靠文化的力量,所以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是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强调文化、精神的因素对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新中国成立伊始,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文化改造和建设工作,提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改造旧文化,创造新文化,不断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改革开放之后,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强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核心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到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位置,首次全面部署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列入“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当前,面对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形势,党和国家明确提出把保护文化环境作为国家战略,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保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决心。
    正确判断当前我国文化环境
    对于当前我国文化环境的评价,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认为健康繁荣、多样生动,有的认为“非洋即古”、低俗不堪,有赞扬的,也有批评的。客观地说,我认为我国目前的整个文化大环境是民主开放、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改善文化公共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社会主义文化真正出现了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从核心文化门类来看,我国翻译、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无人可比,我们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我国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经典的保护和利用,继承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发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文化;我们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文化公共服务,基本实现了书屋村村有、电视村村通、乡乡能上网、月月有电影,基层文化生活空前活跃;我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我国生产的图书、报纸、电视剧、演艺、美术等文化产品均居世界前列,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内容丰富、多式多样的精神食粮;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同时,我们有序开放文化市场,引进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世界上的各种名著在中国都有出版,世界上优秀的文艺作品在中国常有展演,中国人民不出国门就能共享人类文化成果。这些就构成了我国文化环境的主流和大趋势。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文化现象的复杂性,对我国文化环境的净化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尤其是要解决好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影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目前,我国文化环境的压力主要包括西方文化的渗透、价值观的较量、借助网络炒作敏感问题、封建文化的死灰复燃、低俗之风久禁不止等方面。
    保护文化环境是个战略问题
    文化是一个稳定的、长期影响人们生活的要素。总体上说,文化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它本身又具有稳定性和超前性。在历史上可以看到,有时即使一个制度灭亡了,相应的经济基础改变了,旧的文化却不会马上消亡,还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改造。封建主义灭亡了这么长时间,封建文化却依然很顽固,其在生活中的遗留可谓比比皆是。另一方面,文化有时候也有超前性,比如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就有了社会主义的思想。“五四运动”时,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就超前出现了,这深刻地体现了文化的先导地位。正是由于文化本身的这种特性,决定了文化环境保护的战略性。
    (一)保护文化环境事关改革开放大局和国家民族命运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特别强调,全党要始终把国家主权安全问题放在第一位,坚决维护国家的安全,坚决防范和打击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分裂活动,有效防范和应对来自国际经济领域的各种风险,确保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早在2003年8月12日,胡锦涛总书记就强调指出:“当今世界,文化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善于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要发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鼓舞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同时,我们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积极吸收借鉴国外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繁荣。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精神境界的文化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管理方式,都要积极研究借鉴。要始终高举社会主义文化旗帜,在文化观念上决不照抄照搬,在发展模式上决不简单模仿,坚决防范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文化观念侵蚀干部群众的思想,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这里,对文化的战略意义讲得非常明确。文化关系着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命运。我们处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文化环境表现为一个开放的、全球性的、多样化的状态,不同文化之间是互相影响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能够不断地发展壮大,得益于我们祖先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得益于我们的民族以中华文化为凝聚力和精神发育的标准。因此,在全球化条件下保护文化环境,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保护文化环境事关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对于世界观还没有确立起来、思维情感仍处于较快转变之中的青少年,文化环境的影响力显得尤其巨大。我们党历来认为,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关心未成年人的成长,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是党和国家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开创国家和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的战略工程,也是实现亿万家庭的最大希望和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任何时候,都要积极创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文化环境。要增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实施精品战略,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要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要严厉打击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活动。要切实加强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方面的立法和执法工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要形成尊重未成年人、关心未成年人、帮助未成年人的社会氛围,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展成才。这就要求文化战线要大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生产优质文化精品,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三)保护文化环境事关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目前碰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文化环境在某些地方有所恶化,文化领域出现了许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求相背离的内容。一段时间以来,包括网络文化、手机文化在内,各类不良信息肆意泛滥,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映。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越是在开放的环境下,越要防止文化垃圾;越是大发展大繁荣,越要有保护好文化环境的能力。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文化发展的结果就会走到邪路上去,就会给党和国家、给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尤其是从文化管理上看,我们的工作责任非常重大,虚假信息不禁止,社会就不能稳定;文化垃圾不扫除,文化环境就恶化;盗版问题不解决,文化创新能力就上不去;淫秽色情的东西不消除,人们的精神就会受侵扰,健康有益的文化就难以发展。我们只有全力维护文化环境的健康,才能实现各类文化的良性持续发展,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定不移地实施文化环境保护工程
    文化环境保护工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实现亿万家庭最大心愿和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希望工程。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把它抓好。
    几年来,我们不断地总结保护文化环境经验,大力实施文化环境保护工程,特别是在“扫黄打非”、打击侵权盗版、市场监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已经有28个部门参与了文化环保工程,形成了党和政府统一领导、各个部门齐心协力、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的有效工作机制。针对新情况,我们也在不断开拓文化环境保护工程的新形式,先后组织实施了区域化的“护城河工程”、“天山工程”、“雪域工程”、“珠江工程”等一系列工程,成效显著。政府逐步完善了有关的法律、条例、规定、办法,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了相关司法解释,进一步加大了查案办案力度,在依法打击的基础上,实现了从严从快打击制黄贩黄行为。我们不断创新和完善行政管理手段,对图书、报刊、音像、电子、网络出版等各类载体的行政管理手段都在不断完善。近两年来,我们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报刊管理的精神,在大力整治报刊低俗之风的同时,深入开展了低俗音像制品整治、互联网及手机淫秽色情信息专项治理和打击侵权盗版假冒伪劣产品专项斗争,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保证了文化市场的平稳有序,为重大活动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舆论环境。
    下一步,我们要总结经验,发扬成绩,依靠群众,形成合力,继续加快文化环保工程的组织实施,为人民创造健康繁荣的文化生活环境。依法查处非法违禁信息的制造和传播,继续打击淫秽色情文化,打击各类形式的侵权盗版,继续整顿市场秩序。
    保护文化环境不仅有对负面文化进行打击的一面,还有对主流文化进行建设、促进繁荣的一面。这就像我们对待自然环境一样,一方面要打击破坏环境的行为,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环境建设,植树造林。我们一方面要加强“扫黄打非”和市场监管,另一方面发展报刊、图书、影视、文艺及音像、电子、网络、手机文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署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