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文化传播最重要的是语言传播。孔子学院作为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机构,经过几年的努力和实践,已经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形式。但近期发生的“孔子学院”风波,虽然责任应该主要由美方来负,然由此也提醒我们,必须检讨孔子学院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在今后得不到有效改进,必将影响孔子学院的发展和对中国文化的传播。 孔子学院最早开办于2004年11月。截至去年,中国已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53所孔子学院和500多个孔子课堂。应该说,孔子学院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除了与它采用中外合作的办学形式有关外,主要是反映了这些年中国迅速上升的经济实力,这从孔子学院开办8年来国家为此投入超过5亿美元可见一斑。而中国之所以要花大钱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当然不单纯是为了语言教学,背后还有着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通常具有的雄心勃勃的目标,即通过孔子学院的语言教学来传播中国文化,进而推广中国价值观的使命,对于这一点不必讳言。 一些中国网民在“孔子学院”事件后认为中国不该搞“洋支教”,与其在这上面花大钱,不如把这些钱投入给国内贫困地方的义务教育。这样看问题其实很狭隘,它是两个层面的事情,不能因为国内义务教育缺钱就不办孔子学院了。语言是信息传播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大小的重要指标。美国之所以能够将各种文化产品连同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行销全世界,除了国力的支撑外,主要依靠的就是语言优势。从此角度说,对别国语言的学习成为成功进行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主要内容。正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语言文化利益,扩大在国际传播中的份额,当今许多国家都在有计划地实施各自的语言战略,积极推动本国语言的对外输出,努力扩大其国际影响。 中国的经济总量虽然已位居全球第二,但目前将汉语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或工作语言的国家和地区实际不多,汉语在国际社会重要交际领域中的使用也十分有限,这与中国在当今世界中的实际分量很不相称,不利于华人社会的融合,也直接影响当地社会乃至国际社会对汉语和中华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因此,要想最大限度地扩大中华文化的传播范围,使之在世界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需要加强语言传播的。 当然,孔子学院发展到今天,是否还要继续先前的大跃进,可以讨论,我的意见是放慢办学的步伐,因为孔子学院一直以来粗放式的办学模式确实产生了很多问题,现在,到了该认真总结经验的时候。 首先,孔子学院背后浓厚的“官方色彩”和鲜明的“政府行为”,不符合西方国家的受众习惯,这是它近一两年来在一些西方国家受到部分人抵制和指责的原因。西方国家的对外语言教学,虽然背后也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但至少在形式上,表现为民间的办学行为。而孔子学院从开始就是由政府主导,孔子学院总部与国家汉办是一套人马两套机构,这在初期有其必要,现在应减少孔子学院的官方色彩,逐渐将其改造成民营办学机构。 其次,孔子学院到底要传播什么样的中国文化,也不是很清楚。孔子学院要向世界传播的自然是中国文化中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文化内容,但是什么样的文化既能代表中国的文化精髓,体现中国的核心价值和软实力,同时又是中国文化和其他文化具有显著差异之处,这不仅是孔子学院,也是中国文化传播中一个不是很清楚的问题。 面对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思维挑战 孔子学院是在西方文化主导的国际格局中传播中国文化,发出中国声音的,这使它一方面不可避免将遭遇英语文化霸权的挑战;另一方面,孔子学院也面临着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思维的挑战。在孔子学院走向全球的同时,一些国家的相关人士以其固有的意识形态思维审视孔子学院,称孔子学院为中国文化渗透的“特洛伊木马”,并且警示西方社会透过文化、经济交流的表象认识孔子学院。它固然表明西方部分人对中国文化传播典型的“刻板印象”,也与孔子学院自身在文化传播中的定位不清有关。 第三,孔子学院还存在着优秀汉语教师“走出去”数量不足以及如何留得住汉语学习者的问题。孔子学院如何从制度上吸引语言、文化两方面都过关的优秀师资投身到文化传播事业中来,留住已有的优秀师资,并开发出系统的挖掘培养新生力量的体制,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孔子学院走出去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另外,孔子学院的汉语学习者存在着对汉语的忠诚度低、汉语学习难以持久的情况。目前孔子学院的教学主要采取业余培训和进修的形式,一部分孔子学院的教学进入了所在国大学或中学课程体系,其中大部分是选修课程,少数学校也将其纳入必修课程。由于汉语课程通常只修一学期,汉语教师也就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在学生刚培养起对汉语的兴趣之时,课程就结束了。即使在业余培训项目中,学习者有条件在孔子学院长期学习汉语,但也会由于课程单一、教师不足、缺乏对汉语的忠诚度等而浅尝辄止。 第四,孔子学院在课程体系、教材、多样化教学手段和传播内容等方面也面临不断更新的问题。如在课程体系和教材方面,相对于汉语言教学,中国文化的教材和课程设计,要薄弱得多。现有的中国文化教材,无法满足教育和传播中国文化的需要。这固然和孔子学院汉语教学的大量需求有关,也反映了对此重视得不够。而在教学形式上,目前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仍以课堂教学为主,其他形式欠缺。还有,各地孔子学院都在致力于媒体宣传,通过大使揭牌、与所在地政府机构互动、围绕中国热点事件的形式吸引国外媒体的关注,但仍缺乏具有持续性媒体关注度的项目和创意。如何将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与当地社会、文化活动结合,建立可持续的大众传播机制值得进一步探索。 可以说,所有这些,都制约着孔子学院下一步的发展,从而制约着中国文化的下一步传播。 网络时代,客观上提出了一个语言主导权的问题。在“汉语热”不断升温的今天,如何提高汉语的国际声望,实现中文信息的全球性传播与分享,中国有必要进行长远规划,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目标。而孔子学院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必须加强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进一步完善孔子学院的文化教育和传播模式。这些年孔子学院建立不易,发展壮大更难,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对孔子学院的办学思路、模式和方法等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在课程体系、教材、多样化教学手段和传播内容等方面不断探索改进,增强中国文化传播的深度,从而让广大海外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了解中国的文化,增进对中国的理解和认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