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先进》记载:“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府”字,战国文字多从“贝”,如 (鄂君启节)、 (包山楚简)等(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中华书局,1998年,第393页)。古人以贝为财货,“府”,即为收藏货贝财物之所。鲁国政府本来旧有收藏财物的建筑,但又在新建“长府”,大兴土木。 闵子骞听说此事后,感慨说,还不如就因袭以前的老建筑就行了,干嘛劳民伤财去改建?这里的“仍”字,于省吾先生从鲁读为“仁”,指出这个“仁”字当作“夷”,即“夷丑”之“夷”(于省吾:《论语新证》,载《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4期,第137页)。于省吾先生此说,虽然从文字学的角度讲,可能也符合古文字的通假情况。但放到具体语境中,读为“夷”,实不可通。不知收藏财货之“府”与“夷丑”究竟有何关系? 因此,此处仍只能从传世本,作“仍”字。闵子骞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说政府仍旧用老建筑就行了,何必还要去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孔子听了,说闵子骞平时老成持重不说话,刚毅木诎,可是一旦说法,句句恰到好处,非常赞赏闵子骞的观点。 在儒家看来,好的政府应该是“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无为而治”,“端己以正南面”。政府尽量不要多事、扰民,而是扮演社会守夜人的角色,维持基本的社会秩序就行了。大兴土木,万里长城,这些都不是儒家的主张。实际上,在政治领域较好践行了古儒思想的时代,如两宋,都有“官不修衙”的传统,即政府不主动兴修和扩建政府建筑。例如,苏轼在杭州担任知州时,说杭州的政府建筑已经一百多年没修整过了,非常破败,成了危房。以至于通判官们“每遇大风雨,不敢安寝正堂之上”,后来危房还压伤了“分书手二人”(苏轼:《乞赐度牒修庙宇状》,自《苏轼集》卷五十六)。不但地方政府如此,南宋的宫殿建筑,更是寒碜,不但面积狭小局促,而且只有一间正衙。因此,各种礼仪活动,原本需要在不同殿衙举行的,在南宋只能都在这一间殿上举行。根据不同的礼仪活动,不断更换殿门的牌子,一会换成“文德殿”,一会换成“紫宸殿”之类(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51—352页)。 可见,宋代的地方政府建筑、宫殿建筑都非常简陋,甚至是寒碜。宋代社会是非常富裕的,但政府建筑如此破败凋敝,却仍旧坚持不扩建、新修,其思想恰恰就来自于古儒的政治观念:“端己以正南面而已矣”。老建筑,虽然破败,但依然可以“仍旧贯”,凑合着用下去。宋代社会富裕,是藏富于民。宋代政府建筑破败,而民间却高楼大厦林立。这些观念,全部可以追溯到古儒和孔门师徒那里。古儒的主张,就是国退民进,大社会,小政府。 不扩建政府建筑的思想,流风余韵,也延续到民国时期。20世纪30年代,摄影师孙明经在经过西康省时考察发现,当地学校都宽敞明亮,而县政府则破败不堪。孙明经问当地县长,县长回答:“刘主席说了,如果县政府的房子比学校好,县长就地正法!”(《每周文摘》2008年6月10日第5版)。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61006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