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许倬云:多样性的现代化——2006/11/30在台湾大学的讲演

http://www.newdu.com 2017-11-10 爱思想 许倬云 参加讨论

    谢谢各位同学与在座的同仁,先从现代性(Modernity)说起。
    目前中国或世界其他各地的现代化方向,都是要走向现代性。大约三十年前,台湾最关注的就是什么是「现代化」,当时由「中国时报」在著名的栖兰山庄召开会议,讨论中华民国现代化的方向与过程。那时,我也在应邀之列,但我不愿意参加。余纪忠先生问我为什么?我对他说,以「现代」或「现代化」这个字做标题,在语意上有问题。「现代」是时代的标志,指今天,今天是所有的时段里面最活动的一段。到了明天,今天就不存在,明天本身是明天的今天,昨天是昨天的今天。「Modern」是最游移的字眼。我没有参加这个会议,但同一时间我在台北的介寿馆举行一个公开的讲演,讨论的题目不是现代化。
    我亲身经历的这个小故事,反映出三十年前全世界都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东西」,而现代化的定义是与西方当时的期望相配合的,意即大家以西方当时的情况作为终点站。这个论点,到今天,大家都觉得有问题了。
    什么是现代化?
    后现代论者把现代定时为昨天。昨天变成现代的话,那今天又成了什么?后现代本身是反省、解构,也是驳论,不再将现代当成可期盼的对象。在中南美,有人开始以中南美的立场讨论殖民主义,反对以美国来代表「现代」,他们不认为中南美必须跟着美国的模式走才算现代。福山(Francis Fukuyama)则认为历史已经终结,到此为止,今天这个样子就是历史的最后一站,此后不过是小修小改。也就是说,现代是全世界走的最后一站,大局已定,人类不会再有灾害或面临困惑。杭亭顿(Samuel P. Huntington)说今天的世界,只有野蛮与文明的两分,文明就是现代,以英国与美国为代表。另外,他特别指明伊斯兰或中国会成为严重的挑战者。他虽然没有用「野蛮」的名称,隐含之意,伊斯兰或中国就是反现代。我举这几个例子,说明我们对「现代」这个字眼有多么不同的理解。
    我曾经和一群朋友,包括艾森斯坦(S. N. Eisenstadt , 1923~),讨论文明的定义,提及有哪些文明曾长期存在,其起源与演变的过程为何,以及各个文明系统之间的对抗及融合。在这个命题之下,我们慢慢界定了「现代」的历史性和多样性,我们不能只有一种「现代」。──这也正是今天演讲的题目。
    现代化的三套特色
    假定我们仍以三十年前的现代性为课题,那么它是不是有一种确定的形式?其成分如何?又如何转变?首先,我们分析、界定它的内容,至少可以抽出三套互相关联的特色:一是工业生产与资本主义的兴起;二是民主思想与法治的制度;三是现代科学和理性思维。这三套特色,实际上是互相勾连在一起,很难分开,彼此之间有割不断的关系。举例来说:理性思维和民主法制勾连在一起,也与资本主义的经营勾连在一起;现代科学与理性思维,以及工业生产勾连在一起;资本主义的生产经济和民主政治也有若干程度的勾连。但它们是不是从古就如此呢?是不是从一个源头出来的呢?事实上,它们的来源相当复杂,各有其本身演变的过程。现代科学的根,在启蒙时代扎下重要的基础;理性思维与启蒙有绝对关系;民主、自由与启蒙也相当有关。在启蒙时代已经运作好一阵子的重商主义,和世界全球经济的形成也有很大相关。重商运动、世界贸易,跟资本主义绝对有关。资本主义,如用韦伯(Max Weber,1864~1920)的命题来讲,则又和大西洋西岸新教的伦理有关。我认为资本主义和城市出现、城市商人形成的一套制度,有更深的关连性。当然,资本主义的形成,和西欧经由大洋航道征服美洲,征服印度洋,海外的掠夺与扩张,因而积聚了巨大的资本有很大的关系。
    从启蒙运动开始,这三个特色各有自己的演变,一方面有彼此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各有各的渊源,等它们有机性的结合构成一种体系,在西欧开展之后,已具有巨大的活力,逐渐向各方面延伸扩张。拿破仑(Napoleon Bonaparte,1769~1821)就是这个欧洲扩张运动的象征,使这一套新型态的文化,逐步推向东欧。欧洲人在北美建立新国家,也把这套带到北美洲。同时,这个新生的文化,跟着商人、炮船、传教士的足迹,一步步扩张到东方来。在东方,第一个承受此西方文化的是中国、日本,日本很快就决定要全盘接受,中国则一直在抗拒与磨合,其过程到今天还没完成。
    我要特别强调,这种新文化逐渐往各方延伸扩散,和西欧帝国主义的扩张,以及殖民主义带起的商业利益,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新文化的扩张,不是一种完全自然的扩张,其中夹杂着相当强力的压迫,而他处也不一定是主动的接受,往往是在面临失败下才不得不接受。例如,中国面临失败,日本面临的是失败的可能,而印度面临的是完全的征服。
    历史上的文化涵化
    假如我们要在世界文化史上讨论文化的涵化,那么西方的新文化扩张,比较类似当年伊斯兰教的文化扩张。伊斯兰教的文化扩张,倚靠武力与商业,整盘的取代了东亚、西亚及大半欧洲地区的原来文化。这一现象,与一般的同化不太一样,是特殊的例子,所以我把它当做文化史上文化的涵化。
    历史上,游牧文化的扩张,靠的也是征服和互相交换。游牧文化究竟起源在哪里?考古学界至今还在寻找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是公元前八百年今日的新疆一带,要早很多。总而言之,游牧文化的扩张,覆盖整个欧亚大陆的北半边,当地本来的许多文化也完全被全盘取代。游牧文化的扩张,一半用强力,一半用接触与交流,很难讲哪个时候哪个力量比较强。与绝大部分使用军事力量的伊斯兰相比,游牧文化接触与交流的成分还是比较多些。
    再举几个涵化运动的例子,可以与我们前面提到的「多样现代性」对比:
    一、历史上的希腊罗马,把整个地中海涵化。它的第一步是希腊化,第二步是希腊化转成罗马化。所谓「罗马化」,其成分很复杂,不只是罗马而已,还包括希腊、北非、埃及,甚至两河流域的种种成分。希腊罗马化覆盖的面积不算小,切入深度既深又广,构成今日欧洲文化的底层。
    二、亚利安人南下到印度次大陆的涵化运动,为期大约一千年。其后果,不是完全的印欧化,而是多样性的改造了印度,使印度从北到南,每个阶段、每个地方都跟别的地方不太一样。
    三、中国的情况与上面的例子很类似。中国文化不断从核心向周围发展,但同时,核心也因为吸收了周围传进来的东西而不断产生变化。中国文化的辐射力非常强大,有时是靠征服,但更多时是靠交换。例如,中国军队从来没登上日本,日本却接受了中国文化。日本、韩国、越南都像中国,但它们也都不是中国。越南与中国,相像比较多;韩国也比较像,但它不是中国;日本则更不像了。中国周边每个地方或多或少都受中国影响,但倒过来中国也受这些地方的影响,像胡人文化使中国人日常生活改变非常多,包括坐的椅子、穿的衣服裤子。如果中国从今天的水果中,拿掉中亚或南方的部分,剩下的种类就十分贫乏了。中国境内民族众多,单以汉人来说,内容就庞杂极了,福建、广东一带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汉人」这个名称,根本是人为的名词。中国各地文化的内涵都不太一样,所以中华也是个多样性的中华,但与多样化的印度不同,似乎稍为一致些,可说是大同小异。
    任何文化的涵化,首先是取决于它本身的底色,不同的底色就会得到不同的后果。如果底色是绿色,涂上黄色或红色,会变成不同于两者的颜色;底色若是白色,涂上红就是红。大家小时候都涂过水彩画,知道水彩画如果画错要改很难,怎么改都没办法改回来。从这个观点来看涵化,人类史上每一次涵化的后果都不会一样,因为涵化是双边的,到后来没有一块板块到能涂成同样的颜色。除了和底色有关外,文化的涵化也跟涵化过程,以及过程中双方内部的结构有关,因而才能造就多样性的现代化,正如同多样性的中国或印度文化。
    文化的「施」与「受」
    再从两个角度来讨论现代化的问题,一是施的方向,一是受的方向。现代性的涵化过程,从施的、输出的欧、美方面看,它是强势文化,力量非常强大。当受者是较弱的文化,而且经济、政治力量,甚至群体人数都极微小时,就会在强力的压迫下,没有一点转圜余地完全被取代。例如,白人到了美洲大陆,将当地的印地安人文化全盘取代,现在北美的印地安人口,只剩下几百万人。南美因有混血的关系,人口数目比较难说,但也没能留下多少当年的印地安文化。中南美还有一点土著文化,但也很有限。这是施者强、受者弱,全盘被取代的例子。
    再看另外一种类型。英国对印度殖民地,是利用上层土著帮助治理,并且允许上层土著保留一些特殊性。英国面对的不是印地安人文化,而是印度古老文明。印度的特点是,每一小块地方都有自己的土王,英国就把这些土王一个个转化成为剑桥学生、英国律师,让土王投资英国的企业,以达到涵化的目的。英国从上层入手,将生产制度、法律、教育涵化了印度,这跟白人在美洲的全盘同化不太一样。日本在台湾的作法跟英国在印度很像,日本把台湾原来的菁英送回大陆,然后再将剩下的转化成受日本教育的地方领袖。同时,一切典章制度、生产方式、教育,都取代了原有的。
    上面这些例子,都是从「施」的角度说明现代化的型态。现在从「受」的一面看:日本面对欧美的现代化,是自愿被同化。日本的菁英,除了少数反抗之外,几乎全盘接受西方观念,而且是自愿的接受。日本的下层,反正是听话的,所以也完全接受了外来的制度。日本的菁英与常民之间,到今天还没有真正平等的关系,仍存有阶层性。日本人服从纪律的特性,在阶层性上面表现最为显著,他们的纪律不是理性的屈服,而是习惯。日本之外,俄国的现代化也是如此,彼得大帝的改革,是把当时整个西欧的东西搬进来。──波兰就不是如此,所以波兰比较不成功。俄国全盘的西欧化,短期内就相当成功,使这个游牧帝国由本来的大农田农奴支撑的经济结构,一下子转变成类似西方的结构。
    所以说,有些「受者」为了改变,全心全意与自己的文化脱开,甚至不惜把自己文化的脐带完全切断。这种情况下,常常是新的菁英取代了旧的菁英,菁英跟常民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很常见。在日本,这种紧张关系很短暂,因为日本很快就以原有的上下关系抵销了这种紧张关系。俄国的情况稍有不同,常民与菁英之间的紧张关系,造成城市与农村、东边与西边的的长期对立。
    前述各国的现代化,都有个特点,就是从上而下由菁英开始,而且菁英内部的结构相当一致,没有太多分歧。俄国的菁英,是不住在农村里的大地主、军官和富人。日本的菁英,是武士,是军事贵族。日本乡村里虽有一类有清望、有号召力的菁英,叫「人格者」、「名望者」,但这群人在明治维新时影响有限。土耳其的菁英,则多是军人后裔,所谓「年轻土耳其」是当时禁卫军的年轻军官。土耳其本来是伊斯兰国家,凯末尔(Mustafa Kemal,1881~1938)的青年土耳其运动,使得土耳其从上而下的转过来,今天的土耳其既不是西方也不是伊斯兰式的国家,有它自己的一套结构。台湾在日本占领之后,和侵犯外力合作的台湾菁英主要是地主,特别是那些第二层的地主──大租户下面的小租户,菁英阶层内部其实也相当单纯。由于菁英阶层内部,并没有太多元的分化,所以转换起来比较容易。
    中国现代化的特色
    中国的情况不太一样。首先,中国范围庞大、人口众多,菁英阶层内部多样化。从皇室贵族、权贵上层到地方领袖,都可称做精英阶层,况且精英阶层的内部又相当庞杂,有城市的、乡村的,有带功名的、不带功名的,有钱而没有功名的,再加上一些虽一无所有却具有全国性名望的清流。从清代到民国,这些中国传统的精英可以动员的力量非常强大。其次,中国内部文化的差别相当大。南方北方、客家福建,台湾闽南人又分漳州泉州,甚至还有顶郊、下郊等。
    中国内部结构并不一致,这个板块既多样又复杂,它不是一个「society」,而是个「communities」。因而,在中国,动这一块,别处不见得一起动,要一块一块动。动的人也不属于同一个上层,某个地方动的人是这个上层,另一个地方动的则是另一个上层,像清代船坚炮利军事现代化是维新名臣的工作,但同时办实业的却是张謇这类地方大士绅,或是地方上本来有财富的商人,如宁波商人、无锡商人。商人搬来现代的制度,有失败的,如山西商人、徽州商人;有转化比较成功的,如宁波商人。这些商人和想要现代化的维新名臣、士绅,很少互相合作,大都各做各的,
    甚至还会冲突抵制。
    在中国这个大板块上,江南、北洋、湖南这些小板块动得较早,但陕西、贵州几乎不动;再来是城市动了,乡村不动。直到今天,中国许多乡村还是完全不动,例如几十年来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的毛泽东思想,其传单居然只能贴在某些闽北土楼的墙外面,土楼墙内一张也没有,竟看不到任何毛泽东思想。四川的情况也一样,共产党的力量进不去,有时我的考古界朋友竟是第一波进去的外人。这些例子,说明中国板块的多元性,导致搬动中国极为麻烦。
    在中国,所谓传统与现代之分,并不只限于官方或学界,一样在商界、地方帮会等每个社会团体里,都会切成传统与现代两半边。因此,中国在接受欧美的东西时,磨合过程极长,还惹来好几次战争,例如清朝多次的列强侵华战争,民国时候的八年抗战。各位或许感受不到八年抗战的意义,但在我这一代,那是刻骨铭心的记忆。这场战争,是对中国全面的搅动:沿海的人口进入内地,使内地接受了沿海的文化;共同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也因而成形。今天要中国大陆拿掉「民族意识」是件很困难的事,因为这四个字是用血泪铸成,它是龙的逆鳞,不能碰,一碰大龙就会翻身。日本首相小泉和台湾的部分人士,都不懂这一点,常常去碰这个逆鳞。
    上述中国现代化的经验,显示中国内部结构和俄国、日本很不一样,因而中国磨合的过程极长,经历的痛苦也极深,其后果就是呈现出多样性的现代化:北方南方不一样,东边西边不一样,上层下层不一样,沿海内地不一样,城市农村不一样,交通线和交通线以外也不一样。在现代以前,中国内部的整齐性远比现在大。换句话说,中国现代化过程,造成的内在紧张是多方面的。
    拒绝欧美涵化的伊斯兰地区
    世界上有比中国更复杂、更麻烦的地方吗?有,就是伊斯兰地区。伊斯兰主义抵抗欧美,早在大洋航道开启以前,远超过现代。文艺复兴以前的欧洲,其经济与文化水平,无法与亚洲的伊斯兰相提并论,伊斯兰世界占有很大的优势。欧洲在大西洋航道开启以前,就已经开始动了,但动得非常慢,实力不足以和伊斯兰抗衡。欧洲和伊斯兰曾有过那么多次的冲突,一次次的十字军运动,一次次的屠杀,两者之间的仇恨深刻难解。到了近代,英国运用手段,把伊斯兰世界瓦解,法国、德国也参与其中。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1962),就是描述英国如何瓦解伊斯兰世界的过程。今天中东的四分五裂,不是自然演变出来的,是英国人有意造成的。
    今天伊斯兰世界虽然反扑,但却无法启动全面的复国运动,主要是因为伊斯兰世界本身的构成是「世界」(World),而不是「国家」。伊斯兰世界里,常常有好几个庞大帝国同时存在,例如近代以前,东边有蒙兀儿,西边有鄂图曼帝国,中间还有几个大的回教国家。伊斯兰世界被英国瓦解后,成为一个太过复杂的多民族地区,无法用民族主义来号召,不能一致行动,只能以伊斯兰主义为号召。伊斯兰地区各国内部,都有某种程度的现代化改革运动,有的希望把上层统治阶级结成兄弟会组织,但被英国、美国威胁利诱,没有成功;有的想从船坚炮利、建设工厂开始改革,也没有成功,因为伊斯兰宗教的精神、原教主义太强大,而且一致――阿拉只有一个。英国、美国在中东设立那么多石油工厂,但却没有用原料在那边生产塑料等石化品,反而运到别处去做,因为这种生产方式违背他们的文化,他们不愿意接受这种生产方式。今天的伊斯兰地区,成为世界上最后一块强烈拒绝欧美涵化的板块。
    多样性的现代化
    中南美另有特色。它的底层已经欧化,但其欧化是以南欧西班牙语系或葡萄牙语系的征服者为对象。中南美既得利益的权力阶层,是非常保守的天主教会和军人,军人没有反省性,而天主教会则是不许反省,皆希望中南美留在原有的样子。所以,中南美跟上面提到的几类都不一样,其后果是内部城乡极度分立,统治者与平民极度对抗,西化与本地化朝两个方向发展──甚至是逆向发展。中南美曾发展过回归本土运动,要复活印地安文化,但因为思想没有内容,结果运动停在衣服图案等非常表面的地步。到最后,中南美又有了对抗欧美的力量进去,即左派的马列思想。现在的中南美,有四分之三都是左派了。
    从上述世界几大板块的情况,可发现各地多元性的现代化,皆有它的历史渊源,也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将来的世界,不会在同一板块上,也不会是同一个现代化,更不会是一个和欧美画上等号的现代化。究其原因,除了各地区本来的文化底色不一样外,内部结构也不一样,以至于承受、抵抗涵化的过程、速度和顺利情况也完全不同。
    全球化与联合市场
    最后谈谈「全球化」(Globalization)。全球化这个概念,是最近十年左右开始出现的,最初大家认为将来全世界就像秦始皇统一中国一样,书同文,车同轨,一切都一样,但今天看来已不是如此。实际上,很难说秦始皇当初统一了多少,若真的统一的话,中国后来就不会有那么多地方文化了。
    全球化快速的转变,一方面是因为现代的信息科技,另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市场化的转变把全世界整合成一个联合市场。我们发现,今天既不是欧美核心继续向周围放射它强大的影响力,也不是已经转变的日本、俄国、东欧等国向四周围发射其影响力,目前出现的是一种回流或返回──我不用「反扑」两字。这种回流,是指本来的边缘流向过去的核心,因而改变了它们的相互地位,形成了一种多向度的融合。举例来说,为什么中国能在最近十年变得这么快?因为中国虽没有技术,没有资本,却正好有市场、劳力、土地、资源,结果是生产基地从美国、日本、台湾搬到中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时候,生产者以其货品来掠夺消费者的财富,现在的情况是生产分散了,分散出去后,消费者反而最有力量。消费者多的地区,是最富有的地区。最富有的地区以其消费力量,朝着生产地区「返回」。
    而生产本身,也出现了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在美国,四、五年前尚不觉得,但约从两年前开始,当你打电话到航空公司订飞机票时,会感觉到对方的口音不对,因为对方是印度人或菲律宾人,正在印度或菲律宾跟你对话。在美国,这叫做「外托」。生产线的延长,是另一种型态的外托。过去的福特汽车公司,它的生产线是三里半的一条流线,各做各的工作,在这头摆进钢块,那头生产出来汽车。今天的汽车或任何其他东西,每个生产阶段都被切割成一段一段,产品打开来都是「联合国」,其中大部分是源自中国或印度。由于核心要得到最好的消费,结果就反过来走了。这种返回的情况,造成核心流失了人才、资金,也丧失了优势。此现象,与当年孙中山所担忧的问题恰好倒反过来。
    管理系统的「一条龙」结构
    今天的管理系统也一样,公司从金字塔结构变成一条龙结构。管理不由中央,决策也不由中央,更不必有中央会计,而是每一段个别做,我称之为「一条龙」。一条龙结构,与过去公司的金字塔结构完全不一样,它的每个部份既对抗又合作,每个环节都是平等的,都是可以取代的,只要出现一个预料不到的情况,别人的产品就会取代了你的产品。如果我的上一层供给者超过一个以上的话,那我居优势;如果我下游的消费者有多个,我也居优势。一条龙结构,可能是未来全世界企业组成的型态,过去的管理学个案都要作废,而今天的台湾还没有很注意到这个现象。这个大变化,使得前述现代性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工业生产的组织形态与功能,有了根本的转变,受者与施者之间的比重,也有了很大的差别。那么,今天谈的这个「现代」,还是不是三十年前谈到的那个「现代」?
    再以科学来说,科学靠的是脑子,脑子的力量一定要集中才能有成果。科技研究的实力,若不到临界点的话,就不容易激起火花,创造出新东西。今天的科学工作越来越集中,越来越变成由若干中心独占,科技实力聚集化的趋势非常明显。由全世界的科学板块来看,美国占五块,英国占两块,欧洲合起来占一、两块,日本占一块,中国一块都没有。这些板块有强大的吸力,会把最好的人才与计划都吸进去。这和刚刚谈到的一条龙结构不一样,教育本来应该是最平等的,但现在不行了。美国科技界非常国际性,跟台湾或印度的关系都很深,最好的科技研究队伍里已不仅是欧、美人了,数学好的常是印度人,物理、化学、生物好的常是中国人。如果印度与中国人撤退的话,美国的科技实力会垮掉一大节。其他国家也一样,所有的研究团队都是高度国际性,而这些人又造成一个联机,连到他的母国去,连到他自己的学校去,使得这几个大的科技板块之间,有许多的卫星。
    这个结构和过去很不一样,因为它和四周的社会是隔离的。原本,理性思维和科学是分不开的,但这么一来理性思维与科技反而无法延伸到凝聚点以外的社会去。例如,美国大学校区和城市是对立的,两者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我曾在Duke大学工作,那里像个甜甜圈:中间的小圈圈是高度国际性、科技性的研究园区;外一层的大块圆圈完全落后,是种烟草、甜菜、土豆的的南方农村;更外面一圈,是高度依赖性的养老小区。这三个圈子,互不来往。换言之,欧美核心地区因为形势转变,变成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
    没有中心的未来世界
    人类社会正在彻底重组的过程中,这个过程不知道要到哪天才停止。将来的世界,不是今天或昨天的欧美世界,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多样性板块,而是个错综复杂不再有中心的网络。这个网络像是由许多不同种类的藤条,错综复杂纠缠而成的网,一点秩序都没有,一点线索都找不到,但是它自己会有自己的通路。如果你找个小毛虫,放在藤条缠成的网络上,小毛虫会找到路去爬。那时候的人,有些可能永远没有机会,有些则有很多的机会。我最不愿意看见的,是百分之五有钱有势的人成为一个阶层,百分之九十五无钱无势的人变成另一个阶层。
    今天的新闻提到,印度花大钱仿效MIT成立了IIT(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并要设立五个分校,付给教授的薪资比MIT更高。印度人厉害,五个分校形成后,等于有六个MIT在印度,主要的目的就是从全世界掠夺人才。相较之下,台湾五年五百亿办大学,搞了半天,最后还是人人有奖。将来,各位也许有可能到印度去就业。
    总结一句话,我们正处于台风中心,许多变化正在进行,我们不应只从目前看问题,该想得更远些才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