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朱振琪:李商隐朦胧抒情诗辨析兼论诗人

http://www.newdu.com 2017-11-10 爱思想 朱振琪 参加讨论

    在李商隐留给后人的600余首诗作中,朦胧抒情诗仅有数十首,不及总量的1/10。这些诗,对堪称“晚唐社会一面镜子”的李诗主体来说,似无多大干系,但若就文学本身的特色及诗人艺术风格、艺术成就而论,却是李诗中不可小看的部分。它们正是千百年来广大读者爱不释手、反复吟咏玩味的篇什,亦即专家学者争论的焦点。
    一
    所谓李氏朦胧抒情诗,就是指他写作的那些情思婉转、境界要眇、辞彩艳丽、声韵和美、且大都披上恋情外衣,因而含意深远并且朦胧的抒情诗篇。这些诗或标“无题”(约20余首),或取诗中二字为题(10余首),或虽有他题但诗另含寓意且格调与“无题”诗相类者(亦10余首)。请看: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相思
    相思树上合欢枝,紫凤青鸾共羽仪。
    肠断秦台吹管客,日西春尽到来迟。
    牡丹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片寄朝云。
    上述3首诗虽标题不类风格相类,且都披着恋情的外衣(《牡丹》一诗是以所入典故体现的)。诗意的朦胧曲折竟使许多专家学者步入迷津。如《牡丹》一诗,清人程梦星以为写“艳情”[(1)],冯浩进一步穿凿为“令狐楚宅事”[(2)];《相思》一诗,近人张采田因诗中的“相思”“合欢”等词语,推断为“言初婚王氏后夫妻恩爱之情”[(3)];《无题》(昨夜星辰)不仅被众多研究者认作“情诗”,就连对李商隐诗多有卓见的清代著名学者纪昀亦将之列入“实有本事者”[(4)]。其实,上述诸看法均属表层的分析与认识,故而未能洞穿诗的真正旨意。查诗人年谱得悉,《无题》(昨夜星辰)写于唐文宗开成四年(公元839年),当时诗人刚成婚一年左右,妻子王氏系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幼女。若说李诗表现的是李王夫妻恩爱之情,显然用不着“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式的幽情密会,若说表现的是李商隐的私情,则更是冤枉了诗人。因诗人的婚姻是他主动高攀的,而且带有一定程度的自由恋爱成分,这从诗人《寄恼韩同年二首》及其他资料可见端倪,况两人婚后感情并非不好,说诗人此时有什么婚外恋,岂非无稽之谈?退一步说,李商隐果有此心,面对封疆大吏的岳父,怕也没有冒此大不韪之胆。因此,还是今人叶葱奇先生认定的“诗人由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县尉时的懊丧之情”[(5)]较贴近诗旨。笔者引而发之,以为当是调补令下达本人,秘阁同事(唐时校书郎共8人)为其举行送别宴会后次日凌晨所作,抒写的是头天夜晚的宴会活动及即日凌晨诗人的感慨情思。据史书载,唐代秘书省校书郎被视为“清要之职”及“文士起家之良选”。诗人先入阁,后被调离,去任小小的弘农县尉,必然由当初的“大欣喜”到现在的“大失望”,此诗正是这种心态的再现。全诗四联间隔跳跃行进,首、颈二联写送别宴会的时间、地点、场面等,显得气氛、情调热烈而美好,寄托着诗人对秘阁——这一皇帝身边衙署的向往、留恋之情;颔、尾二联写即日凌晨的幽思、怨恨、气氛,情调显得极为凄楚而悲凉。颔联自恨空怀一腔报国的忠诚,由于此番离开秘阁,便难得到朝廷的体察了;尾联写平明就要登程赴任,想到“走马兰台”的情景,发出自身“类转蓬”的感伤。全诗曲折要眇,耐人寻味。《相思》表面看确像男女情思苦恋的抒发,诗的前两句中的“相思”“合欢”“紫凤”“青鸾”给人以此种印象,后两句写错过了遇合的时机,更增强了情场失意的气氛。但我们不能因此障目,不再去探求真正的诗意。此诗写于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皇帝“驾崩”不久。史载唐武宗李炎是晚唐一位小有作为的皇帝,在宰相李德裕诸臣的辅佐下,曾使逐渐衰败的唐王朝一度中兴。用人上亦稍清明,李商隐便是在李炎死前一年左右重新调入秘书省再任校书郎的。诗《相思》的真正旨意当在君政的感叹上。前两句写武宗朝政谐合,贤臣辅弼的景象。“青鸾”“紫凤”“共羽仪”比喻贤臣各尽其才。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写武宗病逝后政局陡变,诗人又深感前途渺茫了,故以“肠断”“来迟”的心底之音概叹起“时不遇合”,“己命多乘”来。《牡丹》一诗表面咏物,纪昀称赞它“八句八事,却一气鼓荡,不见用事之迹,绝大神力”[(6)],却没能道破此诗之蕴藉。实际上,诗人是在借咏牡丹的浓姿艳彩来为自身的才华写照。全诗句句咏物,却在结处轻加关合。但就是此一关合,使暗含的深意显露出来。“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片寄朝云”不正暗喻自身要向世人展示才华吗?诗中所用的8个典故浪漫神奇,正影蕴着诗人难以压抑的俊丽飘逸的才华。如此才华不为朝廷所用,岂不喑含疾俗愤世之情!
    在统观李商隐数十首朦胧抒情诗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其中有个别篇章并无寄寓之情,它们或纯写恋情,如《无题》(待得郎来);或真写闺怨,如《无题》(户外重阴);或表现艳情,如《偶题二首》(小亭闲眠、清月依微);或实写悼亡,如《促漏》。但就其绝大多数诗篇看来,都是以自身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忧怨及跂望执柄者赏识、引荐为其主题的。如《无题》(重帏深下)是指怨女的自矜来比况自己虽才华秀丽却不得赏识,因而未第的怨愤;《莫愁》(雪中梅下)言其芳洁却无人引荐的苦衷;《为有》借闺怨刺幸迸之人;《日射》慨失职在家闲居;《闺情》抒同年、朋友只顾自身营进,不关心他人的不满之情;《失题》(家近红蕖)写欣羡主人公身居京城,望能引荐之意;不一而足。我们已经可以看清李氏朦胧抒情诗上述的基调了。对李氏抒发的这种情思幽怨给予过高的评价是欠妥当的,但比起封建社会里某些恋情、乃至艳情诗来,其社会意义还是不容忽视的。因李氏的抒情诗,毕竟真实地反映了走向没落的社会里一些正直而有才华的知识分子,仅仅因为出身寒微,无权贵撑腰,便得不到公正的任用这一普遍的现实;并且一定程度地控诉了晚唐社会统治者昏暗、无能的本质。
    二
    早在2000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做学问及文学批评上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观点。他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7)]“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8)]在这里,孟子讲明了读书诵诗必须对作家所处时代以及他的生活、思想等要做必要了解的道理,因为这是理解作品必不可少的条件。他也提出了读书、诵诗的原则方法:不能因个别文字来曲解词句,也不能仅就词句的表面作解释而曲解原意,而应该根据完整的诗篇去探求作者的原意,从而领会作品真实的思想内容。这对于我们研究李商隐的朦胧抒情诗,不无积极的借鉴意义。
    李商隐(公元813~858年)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父迁家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市)。他一生经历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等六代唐主,其主要活动在文、武、宣三帝时期。这正是唐王朝走向衰败的时期。宦官擅权、藩镇反叛、朋党之争都有发生。尤其是长达数十年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对李商隐影响极大,几乎可以说,这位没加入任何一党的诗人,竟葬送在这场激烈的党争中。李商隐出生在“宗绪衰微,簪缨殆歇”(《祭处士房叔父文》)的没落小官员家庭,9岁丧父,更无依恃。任着他的天资聪颖和刻苦努力,16岁时古文写作崭露头角,17岁时被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招聘入幕。令狐楚颇赏识他的才华,令儿子令狐绹与之交游,并于工作之余为两人讲授时文。李商隐能诗,得益于令狐楚。在令狐氏的引荐下,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25岁的李商隐登进士第。但同年令狐楚病逝,李商隐失了业。他又受聘于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并不久娶茂元小女为妻。诗人万没想到,这竟成为他一生坎坷的焦点。原来令狐楚父子系牛党骨干,王茂元则亲近李德裕,加之“德裕与李宗敏、杨嗣复、令狐楚大相仇怨”,故“商隐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9)]。李商隐于进士及第的第2年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这次考取方能授官),先为考官所取,复审时却被除名,便是牛党人暗中用劲。经疏通,再一年才授秘书省校书郎职。因此职堪称理想之职,商隐自是高兴不迭。但孰知在秘阁尚未站稳脚跟,便被调补弘农县尉了。怕又是牛党从中作梗。对久怀报国济世大望的商隐来说,这着实是一个更大的打击。仕途上一再受挫,使他百感交集,使他认识到,朝中无得力助益,光凭自身有才华是难以求进的。可是,故交令狐绹已与己交恶,表面应酬,实地拆台;岳父王茂元处不主动帮忙,做女婿的亦难启口。这种难堪处境与他才高志大、不甘寂寞的理想相撞击,便构筑了他朦胧抒情诗的思想基础;而他的博学多采,对屈原、阮籍、李白、杜甫、李贺及六朝民歌、齐梁诗人的积极的继承与发挥,则在艺术上构筑了他比兴寄托、婉曲见意、用典奇妙、精严顿挫、缠绵悱恻、艳丽多姿风格的基础。二者有机结合,又有切身的生活感受,便产生了他的朦胧抒情诗篇。请看:
    无题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蹄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重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无题》(来是空言)不少人认为是写自己梦中与爱人相会,及醒后追想的恋情诗。说首句写梦中相会,因梦是虚幻的,故说“来是空言”;梦觉时幻影消失,故说“去无迹”。二句写梦醒后的实境,显示出一派清冷惆怅的情味。三四句写因为远别而积思成梦,但梦中悲啼毕竟难以传呼,故梦醒后在强烈的相思催迫下墨未磨浓就急书了给对方的信。五六两句结合自己的感受写室内景物,烛光若明若暗,似乎还未离梦中境界,被帐余香,好像爱人真的到过这里,故为虚实交融写情。最后两句借刘晨再寻仙女不遇的典故,来突出自己与爱人间隔更远更难相见的愁思。这种源于字面的分析不可能道破诗人本旨,仅是读诗者的合理想象而已。这首诗写在诗人再次迫离秘书省,决定到桂林郑亚处任幕僚期间。前面已经陈述,唐武宗死前一年,商隐再入秘阁,他跂望在此受到朝廷赏识得以升迁,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但武宗在商隐重入秘阁一年后死去,宣宗继位,武宗老臣多有贬谪。李商隐重入秘阁非但没得以升迁,反而此时也不得不再次离去,远赴边关。他想到怕是再无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了,现实与理想想撞击,使他觉得自己的生活简直就是一场梦,醒后万事空。此诗抒写的正是诗人的这一苦衷。首联写凌晨不寐,思前瞻后,这次来秘阁落得一场空,此番离去怕也是再无返回的希望了。颔联写自己报效朝廷的理想已成梦幻,应聘郑亚幕职的信已仓促写成,自己留恋朝廷的愿望哭也无济于事。颈联写景,喻朝廷这施展才华的要地实为平生向往的处所,此时自己仍对它留恋不已。尾联以刘晨遇仙女的典故比自己身在秘阁(帝王身边)都未能被朝廷赏识,何况今后要到与之有千山万水之隔的边陲之地呢?全诗抒发的是诗人凄楚悲凉际遇的感慨。《锦瑟》一诗历来在人们的理解上分歧最多,主悼亡、客中思家者有之,主切实咏瑟者有之,主锦瑟为令狐楚家丫鬟的名字、系忆旧情者亦有之。今天看来,怕是都没能探到诗人真正的旨意。笔者以为,这是诗人年届中年(时商隐36岁)之后,身在边关异域,感伤自身际遇的一首诗。首联借锦瑟起兴,以引起对风华正茂年代的追思。
        
    中间两联为追思的内容。先借庄周梦为蝴蝶事喻自己青年时欲展宏途的愿望化作了一个梦;次用杜宇死后变杜鹃鸟的传说喻自己欲报效朝廷的心意也只化作了杜鹃的哀鸣,诗里不称杜宇而称望帝,加以“春心”,实有“自己的心寄希望于皇帝”之意;再用海底鲛人泪珠变珍珠的典故喻自己被弃之四海而空自落泪;最后用蓝田地下玉,日照能生烟的典故喻自己在京城施展才华的抱负化作了一股清烟。这里,因蓝田在京城近郊,故有巧代京城之意。诗的尾联回照首联,说自己青年时代的理想及自身的遭遇仅能成为追忆的材料了,每当回忆时,空留惆怅而已。全诗所抒仍是怀才不遇的感慨与忧伤。
    通过这两首诗及前面的例诗,我们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认真地对诗人的身世、思想、遭际及其所处时代做过考究,就不难发现这位事业心极强的晚唐杰出诗人虽然仕途蹇乖,翩翩才华不被赏识,却不至于沉沦到大量地去表现卿卿我我的恋情中去。世间至理,不平则鸣。一腔愤悱的诗人,其大多数朦胧诗篇都是他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辛酸铸成。这正是昏暗没落的社会中一个正直、不甘沉沦、但又无力改变现状的知识分子情怀的真实写照,也是李商隐仕途生涯的缩影。
    三
    那么,李氏这些抒写仕途感遇的诗何以竟被众多读者乃至专家学者认定为恋情诗呢?其答案需从几方面去找。其一,标题所致。李氏的朦胧抒情诗多以“无题”(那些取诗中二字为题者亦当视为“无题”)为标题,而历来人们是把恋情、政治讽刺及作者不愿明言的其他事情标“无题”来抒写的。李商隐为有所为而孜孜不倦地追求仕途,又怕旁人耻笑他要官,所以就用了这种含蓄隐晦、曲折见意的方式表达。其二,李商隐履历所致。诗人一生多在他人幕府做椽吏,家眷多不随行,故研究者以为产生思家、恋情的可能性颇大。其三,恋情外衣所致。诗人的朦胧抒情诗,或忧思、或积怨、或跂望、或悔恨,都披着一身绚丽的恋情外衣,而且表达上自然和谐,恰到好处。三方面的因素聚在一起,就很难不把非恋情的诗篇误认作恋情诗篇了。请看:
    无题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两首诗,多数人指称为情诗。的确,作为情诗来读也颇具意味。《无题》(八岁偷照镜)把一位纯情少女侍嫁伤春的情态跃然纸上,顿时唤起读者的美感;《无题》(相见时难)则把对情人的相思苦恋熔炼到无以复加的程度,难怪著名作家巴金亦在其代表作《家》中借以表达觉新同梅表妹的难以割舍的恋情。但是,我们不能不考虑,作为一代杰出诗人,他决无可能简单地重复《孔雀东南飞》一诗中对兰芝姑娘的描写;作为一名志在报国、意在仕途的孜孜追求者,亦不至于为恋情而“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答案只能是诗有他指。笔者认为,这仍是诗人跂望仕途有成的两首诗。《无题》(八岁偷照镜)抒发了他已到入仕年龄而未能进入仕途的苦恼;《无题》(相见时难)抒写了他仕途受挫后不甘寂寞,跂望友人举荐的心意。近人张采用认为“寓意子直之作”[(9)],很有些道理。子直即令狐绹。他虽骂商隐背恩,但表面上仍与商隐有来往。况在商隐一方,因无背恩之意,一直还视令狐绹为友。此时令狐绹在京任职,李商隐在边幕,写这样的诗是极有可能的。诗的首联写自己在边关任幕僚,很难见到京城的朋友;一旦相会,要分别则又舍不得。重在表明自己对友人的情意。接下去颔颈两联详写自己对友情的忠诚不阿,相思不断。尾联“蓬山”喻指朝廷,言友人离朝廷并不远,何不替朋友前去推荐一番呢?
    众所周知,以香草、美人喻贤良乃中国古诗的传统,以闺怨、相思及美人邀宠的描写寄寓求仕愿望更是诗人们惯用的艺术手法。故我们不能一见到诗面上写相思、闺怨、邀宠就认定情诗。如果那样,我们就必定会误解中唐诗人李端的《听筝》、朱庆余的《近试呈张水部》等诗的真正意味了。如果朱庆余的这首诗也标“无题”的话,那么“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怕绝对会被一些人认作情诗了。对李氏朦胧抒情诗也必须不为字面障目。况李商隐又远非李端、朱庆余辈可比,其诗的多用典故、精微要眇及婉曲见意要比李端、朱庆余诗来得复杂得多,也高明得多。他善于以其独到的通感思维把政治寄托隐藏在恋情生活的画面里加以描绘,而在做这种描绘时,又能成功地捕捉恋情生活与政治寄托在其情调、气氛、意境上的相通点,达到水乳交融、息息相通、真假难辨的程度。这就形成了李商隐朦胧抒情诗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导致了读者理解上见仁见智的差别。但我们真正研究李氏这部分朦胧抒情诗时,当紧要记住,尽管诗人一生失意,他一生也未甘寂寞,抱有宏图,不能把他的诗与温庭筠、段成式之流绮靡香艳的诗等列。那样的话,就屈降了诗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注释:
    (1)(清)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
    (2)(清)冯浩《樊南文集详注》。
    (3)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
    (4)(6)(清)沈厚塽《李义山诗集辑评》上引纪昀批语。
    (5)叶葱奇《李商隐诗集疏注》。
    (7)《孟子•万章下》。
    (8)《孟子•万章上》。
    (9)《旧唐书•李商隐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