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扎加耶夫斯基:相信诗歌的永恒性仍在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亚当·扎加耶夫斯基
    亚当·扎加耶夫斯基,波兰人,1945年生。1982年移居巴黎。诗人、小说家、散文家。
    诺奖知多少
    亚当·扎加耶夫斯基1945年出生在波兰小城利沃夫。雅尔塔会议后,利沃夫被割让给苏联,扎加耶夫斯基就此搬离此地,在格利维策市长大,“一个丑陋的工业城市”;后到美丽、迷人的克拉科夫读大学。他成了一个没有故乡的人。大学毕业后开始写诗,成为波兰1970年代上半叶出现的非官方文学运动“新浪潮派”的代表人物。这些年轻诗人自称是“不妥协、不信任、不客气的一群”,热衷于揭露社会真相和原教旨共产主义的罪恶,诗中的政治因素浓厚。1982年,波兰当局发布戒严令后,扎加耶夫斯基因“个人原因”,被迫离开“营房般阴沉”的波兰,移居巴黎。在巴黎度过很长一段时间后,又从那里到美国休斯敦教书,每年待上四个月;现在,他又重新回到了克拉科夫。
    扎加耶夫斯基说,不停的漫游为他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故乡的丧失,二是世界性眼光的获得。故乡的丧失可以通过诗歌的还乡来弥补;而在德语、法语、英语区的漫游生涯,则让他同时得到了三种语言文学的滋养———德语文学“对于永恒的渴望”,法兰西文化“富于洞察力的聪明和詹森主义者的道德主义”,以及莎士比亚、济慈和罗伯特·洛威尔“富于独特的魅力、激情和对话的文学”。这使他的个人风格与周围世界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开始强调世界的丰富性和具体可感的细节,以及日常经验的形而上学。
    从年龄上看,扎加耶夫斯基与北岛相近,在官方文学史的地位差不多,也是长期流亡在外,是当今世界诗坛的大腕、一线诗人。很多著名的诗人都对他十分看好,苏珊·桑塔格、布罗茨基、米沃什等都对他有不错的评价。
    扎加耶夫斯基的早期诗作充满了反讽和批判精神。作为一个来自“第二欧洲”的流亡作家,他天然就带有一种道德遗产和一颗“黑暗的心”,他被要求讲述他的历史和记忆。扎加耶夫斯基的前辈米沃什也认为,艺术只能孕育自记忆。
    与前辈们相比,扎加耶夫斯基始终是清醒的,他认识到“反讽”在对抗野蛮的、没有灵魂的官僚制度时也许是有用的,但反讽很难将我们带到高处,很难让我们“在阿尔卑斯山顶支起帐篷”。因此,即使在“反讽”和“对抗”的同时,他也没有失去赞美的热情和能力。他摒弃了狂暴、夸张的牺牲姿态,而是以“安宁”和“平静”来对抗周围的一切。他说,只有当他感到幸福、平静时才能写作。他相信文学的永恒性依然存在,这个永恒性的基础就是肯定世界、赞美世界的能力,就是以意义来对抗虚无,以“基本的信赖”对抗“基本的不信赖”,就是米沃什所说的“诗最重要的特质是给人生经验一种肯定的评价”。
    对于诗人来说,也许反讽和批判来得更直接、更痛快,但只有赞美才能“正确地激励我们走向更美好、更高处的事物”,扎加耶夫斯基在《为热情一辩》一文中说,热情才是文学建筑的基础,反讽只是在热情的墙上开凿的洞。
    以扎加耶夫斯基的创作实绩(他的诗歌和大量随笔作品)和创作路向(以热情赞美的能力来对抗残缺、破碎和虚无),他是当之无愧的大师。
                               作者:朵渔(诗人,天津)
                                                                             来源:南方都市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