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世界文坛 > 翻译 >

《小王子:被译者》塑造的多重解读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文汇报》2016年02月02日 许钧 参加讨论

    
    《小王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郑克鲁  译 
    翻译,在某种意义上,是理解与使人理解。一个好的译者,将有助于拓展作者的生命空间。而在考察一个作家在国外的翻译与接受情况时,译者的介绍与评论值得特别注重———我们把这称为翻译的副文本。 
    随译本出版的序言和译后记,往往为普通读者起着导读的作用。这些文字或介绍作者的生平与创作经历,或探讨作品的结构与写作特点,或译介作品的主题、思想与价值,对普通读者了解作者,理解作家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翻译是一种历史的奇遇。虽然在中国存在种种质量低劣的译本,但值得庆幸的是,圣埃克絮佩里在中国不乏知音。首先是他遇到了优秀的译者,如汪文漪、马振骋、胡玉龙、吴岳添、周克希、郭宏安、黄荭、黄天源等。他们有着丰富的译事经验,更有着严谨的译风。在与圣埃克絮佩里的相遇中,他们不断接近圣埃克絮佩里,一步步加深对他的理解。 
    在考察一个作家在国外的翻译与接受情况时,译者的介绍与评论值得特别注重。安妮·布里塞在《翻译的社会批评———1968-1988年间在魁北克的戏剧与他者》 一书中指出: 
    我们首先要探究的是编辑机制是如何垒造“异”之形象的。为此,我们要对副文本进行研究,所谓的副文本,就是与出版的译本结合在一起的序、后记、生平介绍、评介以及插图,因为插图也是文本性的另一符号形式。 
    从我们手中掌握的一些材料看,对于圣埃克絮佩里在中国的评介以及圣埃克絮佩里在中国之形象的形成,安妮·布里塞所说的副文本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译本出版的序言和译后记,往往为普通读者起着导读的作用。这些文字或介绍作者的生平与创作经历,或探讨作品的结构与写作特点,或译介作品的主题、思想与价值,对普通读者了解作者,理解作家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何况普通读者在阅读正文之前,往往会先阅读序言、后记或相关的介绍文字。在这个意义上,副文本对于读者而言,就成了读者认识作者,形成作者或文本之“形象”的先入为主的影响要素,其作用不可低估。 
    在翻译圣埃克絮佩里的众译者中,马振骋是非常突出的一位。他翻译了圣埃克絮佩里的《夜航》 《人的大地》《空军飞行员》 《小王子》 和 《要塞》(一译 《城堡》) 等主要作品。作为翻译者,马振骋对圣埃克絮佩里的理解角度与深度与一般的研究者或评论者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是马振骋几乎翻译了圣埃克絮佩里的全部作品。翻译,在某种意义上,是理解与使人理解。译者对于一个作家的理解与评价,主要的功夫是用在文本上。马振骋对圣埃克絮佩里的评价,也主要是从文本出发,而不是根据国外评论者的观点,再加上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作品分析模式,从生平到思想再到写作特色的路径进行评价。其次,马振骋对圣埃克絮佩里的评价,不是从观念出发,而是善于从作品的字里行间去把握作者的思想脉搏,触及作品的深层,领悟其奥妙之处,进而评价其精神价值。他以译本的“前言”、“序言”和读后感等多种副文本的形式,发表了一系列解读圣埃克絮佩里作品的文字,这些文章随着译文的大量发行而广为流传,一些精彩的篇什还发表在国内较有影响的报刊杂志上,如《背负青天看人间域廓———圣埃克絮佩里生平与作品》 (《外国文学》1982年第1期)、《圣埃克苏佩里与 <小王子>》 (人民文学出版社 《小王子》 中译本前言,2000年)、《小王子,天堂几点了———圣埃克苏佩里的 <夜航>与 <人的大地>》(《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后收入马振骋的《镜子中的洛可可》 一书,上海社科出版社,2004年)、《圣埃克苏佩里的 <小王子>生在纽约》 (《译文》2002年第1期) 和 《逆风而飞的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和 <要塞>》 (《文景》2003年第4期) 等文章。仅从上述的文章名看,马振骋对圣埃克絮佩里的研究是与翻译紧密相结合的。早期的文章主要是对圣埃克絮佩里的整体评介,后期则结合翻译的文本,重点就作品本身展开讨论。作为译者,马振骋特别重视与读者的交流与对话,读他的评介圣埃克絮佩里的文字,看不见观念性的评说,难解的术语,有的是质朴但深刻的见解,不知不觉中会跟着他的指点,渐渐走近圣埃克絮佩里的世界。在这个意义上,一个好的译者对于作者而言,无疑是个福音,因为优秀的译者,将有助于拓展作者的生命空间。 
    像马振骋一样,翻译圣埃克絮佩里作品的其他一些译者也大都以序言或译后记的形式,将自己对圣埃克絮佩里的认识与理解形成文字,与读者进行交流。如周克希,为《小王子》的初版和再版都写过译序,他在序中以清新而简洁的文字,与读者谈圣埃克絮佩里其人其文,还与读者谈理解与翻译圣埃克絮佩里的甘苦,还把apprivoiser一词的翻译当作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向读者求教,从而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又如黄荭,在翻译了圣埃克絮佩里的妻子龚苏萝·德·圣埃克絮佩里写的《玫瑰的回忆》后,被龚苏萝和圣埃克絮佩里的故事打动了,征服了,心中挥不去龚苏萝心中那个“小王子”圣埃克絮佩里的形象,“知道自己终有一天也会把《小王子》 占为己有” (黄 荭,2005),而这种占有,便是由忘情地阅读圣埃克絮佩里开始,到组织《圣埃克絮佩里作品集》 的翻译,再到自己翻译 《小王子》,为中文版 《小王子》 画插图。在她写的 《小王子》 译后记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有关“精神”、“道德”与“行动”的评说与判断,而纯粹是从一个普通“读者”(译者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读者”) 的角度,以敏感而有些惆怅的笔调,把读 《小王子》,当作分享“人生一次灰色的感悟”的过程,且伴随着“对成长过程中失去纯真的一份痛惜”。这样的译后记,它作用的,不再是读者的心智,而是读者的情怀。 
    通过译本的副文本,让译本走近读者,再吸引读者走进作者的世界,译者、读者与作者因此而形成了一种互动的关系,为圣埃克絮佩里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张彤在 《外国文学评论》1995年第4期上发表过一篇题为 《法国作家笔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文章,文章中她对圣埃克絮佩里的《夜航》 《人的大地》 和 《小王子》 进行了分析。关于《小王子》,她写道: 
    在美国出版家的建议下,圣埃克絮佩里创作发表了一部给成人看的童话,一部看似简单,实则高扬人类理性、尊严,高扬和平、博爱和人道主义的作品———《小王子》。……作者选择了童话作为载体,以一个天真未凿、形似自然之精灵的儿童的视角,将自己对于人类的理性与非理性、人的存在价值与存在的荒诞性命运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对于战争与和平、自由与义务、文明与自然等问题的独特见解,以春秋笔法,深藏于童话意象的底蕴之中。(张彤,1995) 
    张彤对小说的价值的这番解读,不可谓不深刻。在文章中,她所提炼的作品的主题与价值,有助于成年读者去更深刻地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人类所生存的环境进行思考。 
    周国平为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的 《小王子》所写的序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说《小王子》是一部天才之作,说的完全是我自己的真心感觉,与文学专家们的评论无关。我甚至要说,它是一个奇迹。世上只有极少数作品,如此精美又如此质朴,如此深刻又如此平易近人,从内容到形式都几近于完美,却不落丝毫斧凿痕迹,宛若一块浑然天成的美玉。 
    周国平不是作为哲学家,也不是作为专业的文学评论家来解读《小王子》的。他完全是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来读 《小王子》,谈他读 《小王子》 含着泪花的微笑,惊喜时的辛酸,谈他的种种感受与感悟。后来,他还写过一篇重读 《小王子》的文章,同时是一篇感悟性的文字。也许正是他以这种普通读者的姿态写下的充满真情实感的文字,才受到广大读者的格外青睐。应该说,周国平为 《小王子》 写的序,在中国读者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写作风格也被广大读者所效仿。网上有许多谈《小王子》 的文章,都带有类似的散文化、随感式的印记。 
    在英特网上,我们在有关 《小王子》的条目中,读到了一个“豆娘童话专栏”,其中有豆娘发表的一篇文章,题目叫 《走进 <小王子>》,其中有这样一段充满感情的话: 
    《小王子》 是那么的迷人,常看常新,每次都会不同的感受与不同的发现,但是,不变的是带给我内心深刻却淡然的感动,可以说,只要心中有爱,或至少是有过爱,就不会不为《小王子》 而动容。虽然作者说这是一部童话,但是看过之后就能明白这绝不仅仅是一部童话……短短几万字的语言,简单清新的童话小故事,一个那么忧伤的小王子,在我看来却是一个世纪来最触及人心底深处的作品,我们会发现,我们遗忘过那么多的撞击过心灵的事,我们忽略过那么多的在乎着我们的人,当我们匆忙地活在成人世界里,我们应该庆幸,有《小王子》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一扇通往心底最纯净处之门。文学的最大魅力莫过于如此……可以说,《小王子》 是童话的奇迹,更是文学的奇迹。 
    豆娘的这段话,如果能传达到在另一个世界的圣埃克絮佩里,他一定会感到欣慰,一定不会再感到忧伤,因为“小王子”没有在地球上消失,他连同圣埃克絮佩里,永远活在读者心中,在中国,在全世界。 
    (作者系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