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文学的人民性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文艺报,2015年7月15日 常智奇 参加讨论

    
    工地午餐(油画)   孙才清 作
    文学的人民性主要通过文学作品的内容表现出来,表现形式又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表现是指作家直接描写人民的生活和斗争,抒发人民的思想感情,表达人民的愿望。间接表现是指作家描写非人民生活,如统治阶级的日常生活及其内部的斗争,或同情人民,或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等。在这类描写中,只要作家站在人民的立场,表现了同情人民的倾向,或者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也可以具有一定程度的人民性。
    人民性是表现 “人”与“民”的心“性”之根、之本,表现社会底层人民大众的审美情趣,表现社会“维根者”的真性、率性,表现“悔过自新”者的秉性、理性等等。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类社会的根性具体是指人生存的物质性,社会发展的规约性,人的自然性被炼狱、提升的进步性,理性推动文明建设的革命性。文学的人民性在这里,要强调人的草根性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从个体走向集体、从感性走向理性、从自然走向社会、从自卑走向自尊、从低贱走向高贵、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情感历程;表现人为食而作,为衣而劳,为财而计,自食其力,流血流汗,无怨无悔,以苦为乐的精神风貌;表现他们为求得生产得力,生存得福,生活得喜的美好愿望;表现他们用生命的感知和意会,整体性地直接把握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向的价值判断。文学的人民性中的人民,是指构成社会主体的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指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二、人民性是表现人在劳动实践中的革命性。人类伟大的劳动实践创造了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劳动是人类社会的根性。在劳动中,劳动主体对生产关糸的适应与不适应最敏感,他们是“池中之鸭”。他们往往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最先感知者、发现者和推进者。文学的人民性就是要密切关注他们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既适应又不适应的社会原因,表现他们感知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灵敏度、感知点,表现他们在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向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转变中发挥的决定性和革命性的作用,表现他们在推动生产关糸适应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文学的人民性不是“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的市民生存理念,不是浓墨重彩渲染“一地鸡毛”式的现实世俗生活的逻辑。它是在传统农耕文明和都市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表现普通劳动者在劳动实践中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超前的精神和姿态。
    三、人民性是表现普通劳动者在新的生产关系中迸发出的积极性。新中国的劳动者的劳动是为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而出力流汗,带有极大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文学的人民性要表现劳动者爱祖国、爱人民迸发出的极大热情;表现他们在与自然求得和谐中,踏雪卧冰,抗旱救灾,种树治沙,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项劳动中不怕苦,不怕累,出大力,流大汗,苦干巧干拼命干,一往无前的开拓精神;表现他们一身泥土,两手硬茧,身居茅屋心想世界的宽阔胸怀;表现他们在劳动的过程中认识自然、社会、人生的情感经历;表现劳动者不但创造着物质财富也创造着精神财富的深远影响;表现他们接受、作用、改造、主宰劳动对象,在劳动对象中观照到自己本质力量的欢欣与愉悦。
    四、人民性是表现普通劳动者的生活方式从落后走向文明的进步性。19世纪的俄国与21世纪的中国不同,别林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等人提出来的“民众的生活”和“有教养的生活”的天壤之别已经大大改观。当下的中国农民是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一代新型农民。他们中的许多人受过高等教育。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以朴素、率真、忠厚、实诚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感情与一切“有教养的人”谈生意,搞合作,订契约,增知识、长才干。现实的社会生活缩短了“民众的生活”和“有教养社会的生活”的距离。文学中的人民性在这里更多的应表现普通劳动者的生活方式从落后走向文明的蝉蜕过程,表现普通生产劳动者在现实生活中与“有教养的人”在打交道过程中自我情感裂变、自我精神提升、自我境界开阔的心路历程,表现他们在传统生活方式的烟火味中走向人类现代文明书香味的斑斑足迹,表现他们在泥土气息中散发出的那种单纯、善良、自然、质朴的天赖之音对现代都市生活的浮躁、混杂、喧嚣的清洗和净化的功绩,表现田园牧歌式的审美情趣对现代工业文明造就的生活模式中一些缺损的弥补。
    五、人民性是表现人民大众的审美性。文学的人民性就是尊重社会大多数人的审美情趣,从他们单纯、简约、朴素、自然的审美思想观念中去挖掘、提炼文学为大多数人服务,用自然质朴的形式抚慰人的心灵,在普世价值中体现正能量的审美精神和品质,在通俗、大众的审美情趣中探索文学唤醒人们潜意识中的天理良心的奥妙,在善的道德评价的基石上表现人生温暖、光明、美好、简单、安全、愉悦的大道理,从“精英文学”的“小众”走向“通俗文学”的“大众”,用“求美”涵盖、涵养“求真”。在这些探索和追求中,逐渐形成大众审美情感表达的范式。
    六、人民性是表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目前,中国社会改革进入到深水区,各种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和复杂,人民性的内在紧张也表现得特别突出。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强调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促进生产力健康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公民的个体性有人的自然性一些原罪的东西,只有用集体性的义务去框定、限制、锻造那些出于“本我”“原罪”的东西,文学的人民性的概念和理论才能建立。文学的人民性要在准确、适时、适度地把握和反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矛盾对立统一中,紧按时代的脉搏,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对自然属性的管辖和约束,强调理性对感性的提升,强调公民的义务对公民的权利在更高层面上维护的重要性。文学的人民性不是无政府主义的极端“民粹者”的“民权主义”。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古老大国。小农经济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文学的人民性在这里,既要批判地扬弃小农经济的狭隘、狡黠、自私、妒嫉、短浅,又要善于发现普通生产劳动者中那些识大体,顾大局,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的人,努力塑造这类人物典型的艺术形象,用普通生产劳动者队伍中这些“实践出真知”的形象鼓舞人、激励人、教育人。
    七、人民性是表现普通劳动者的道德性。人性当中的惺惺相惜,同类相怜,通过劳动的集体性、社会实践的规约性历炼、提升,走向道德判断的“善”。善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性之一。文学的人民性在这里就是指、普通劳动者对欲望有渴求却不奢求,在艰难苦涩、沉重窘迫的生活条件下不逃避责任和义务,以平淡庸常的世俗生活冷静面对困境的韧劲和耐力;他们在平庸琐碎、自足自在中的淡然前行的毅力;他们在苦难生活中的相濡以沫,在困窘落泊的生活面前以琐碎世俗的日常生活来抚慰自己心灵的旷达;他们面对生活的诸多不幸,不如意,以踏实凡俗的日常事务赢得个人的信心;他们利己而不害人,行进在“现实原则”的善的道路上……文学的人民性在这里同时又指社会生活中一切有良知、有道德的人对普通劳动者同情、理解和支持的行为方式。人性中善的道德力量使社会上的有识之士自觉地冲破各种习惯势力、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走向与普通劳苦大众同呼吸、共命运的阳光下。
    八、人民性就是表现以普通劳动者为主体的时尚性。时兴蕴含觅新,时兴包裹进步。崇尚产生风俗,崇尚凝聚精神。文学的人民性在这里不仅向前看,紧按时代的脉搏,表现劳动人民时兴的社会思潮,又要向后看,表现普通劳动者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代代相传,陈陈相因,积久而成的、有利于人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有利于人类认识和把握社会规律的风尚、习俗。这其中有对人生的认知、理解,有对人类文明创造者的祭祀和膜拜,有对民族优秀精神的凝聚和传承,有对经验的总结、肯定、发扬光大,有对教训的祭祀和挽唱,有对人的行为方式的道德规范。
    九、人民性就是表现普通劳动者求真务实的质朴性。这里的“求真”,是指不重虚名,不重传统,不重权威,不重权力中心的宣传对思想的影响和引导,而重生命对物质追求的真实感受,重生存在严酷的竞争中的经世致用,重生活在“现实原则”框定下的实在内容,重生命在创造生活中的实际操作,重生命在享受生活中的现实体认。这里的“务实”,是指追求人生此在的生活实际效果,追求生命在创造生活中的有用享受,追求事物的发展符合客观实际的作风,追求世俗生存的平民心态。这里的求真务实,是强调惟实催用的生存观念。文学的人民性在这里通过这些琐碎的、微小的、功用的,真切的日常小事,表现人的本能、本欲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走向理性、文明的情感样态,表现人在求真过程中与假搏击的痛苦与疼痛,在务实的过程中摆脱虚的羁绊的欢欣与愉悦。
    当下谈论文学的人民性,重要的不是概念、理论上的廓清和厘定,而是实践上的实施和建设。我们的作家一定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努力表现普通生产劳动者在建立法治社会秩序上所付出的代价和所出的努力,表现他们在改革的大潮中,建立新的道德观念、价值尺度和审美理想的情感里程,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和伟大人民的伟大作品,以报答人民群众的养育之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