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溯源探本 为诗立则:评《中国诗学的德本精神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徐应佩 参加讨论

南通大学文学院王志清教授2007年4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盛唐生态诗学》接着于2007年7月又于齐鲁出版社出版《中国诗学的德本精神研究》(以下简称德本诗学)。《中国诗学的德本精神研究》是一部对中国诗学溯源探本,为诗立则的锐意创新之作,体现了传统精神与现代意识的高度结合。
    

我国是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作品丰赡。随着诗作的发展与提高,也就伴生了诗学,而且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诗学”。所谓中国诗学,其内容概涵面也很广。1926年由世界书局编纂出版的《古今诗学大全》就编入“诗学初范”、“诗学进阶”、“古今诗宗”、“诗料大观”、“诗趣丛辑”、“诗韵汇海”等六种诗学著作,浙江古籍出版社于1991年将其影印出版。其实虽名为《大全》,实际上还只偏狭于“作法”一隅。中国诗学当如张伯伟、蒋寅主编的中国诗学论丛所列的五个方面内容:1、诗学文献学;2、诗歌原理;3、诗歌史;4、诗学史;5、中外诗学比较。而一般研究者多注目于诗的体式与创作原理,如杨鸿烈的《中国诗学大纲》江恒源的《中国诗学大纲》等。笔者的业师洪为法先生于四十年代也曾于商务印书馆出版有《古诗论》、《律诗论》、《绝句论》等系列著作。另外还有大量的诗学文献工作。医师为业的丁福保1916年印行何文焕编《历代诗话》二十八种、自辑《历代诗话续编》二十九种、《清诗话》四十三种。到1927年,郭绍虞又开始《宋诗话辑佚》的工作。“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胡适等提出“打倒旧诗”的口号后,开始了新诗写作的新纪元。加之新中国建国后对文学偏于政治性的思想研究,此后的中国诗学研究便很少涉及诗的体式和写法,转变为文化学、艺术哲学方面的研究。再就是研究诗的发展史;对诗本体而言,或谈创作论,或谈鉴赏论,已不再停留于诗的体式、写法的层面。尤其是八十年代以来,中国诗学研究更是长足以进。韩经太《中国诗学与传统文化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胡晓明《中国诗学之精神》(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对中国诗学的内在精神作了深入的探讨。如陈良运的《中国诗学体系论》对中国诗学的体系以五字概括,列为“言志篇”、“缘情篇”、“立象篇”、“创境篇”、“入神篇”就志、情、象、境、神五个方面讲其在诗创作与鉴赏方面的职效与历史。这实际上是将传统诗歌理论作了一番梳理与归纳,还属于平面的咨料辑纳工作,多有助于读者对中国诗学有认知作用,而王志清的《中国诗学的德本精神研究》对贯串中国诗学精神的穷源竞委、探本寻根,揭示出中国诗学的精神实质。“德本精神”可谓探骊得珠,画龙点睛,使中国诗学整个发展过程中的基因得以彰显,使我国二千多年的诗歌有了一个支撑的脊柱、流注全身血液的主动脉。这种研究找到了理解我国古代诗史的钥匙,也有了鉴赏传统诗歌的法门。这是中国诗学研究深化与升华的成果,深得中国诗学的真髓。
    

“德本精神”不是作者为了标新立异而设的名目,而是深入研究我国古代大量诗作与诗学著作而得出的结论,也是在研究古代文化史、哲学史、思想史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作者从儒、道、释的思想渊源方面梳理,发现儒家的德本思想构成古人意识的内核,影响深远,波及广阔,规范并助长了我国古代人的审美崇尚和思维模式,我国诗的职能由“言志”发展到“缘情”、“品味”、“赏美”、“觅趣”的历程,根之于“言志”,这固然主要在于表达诗人主体的情思,同时也有着改变客观世界的意义。我国早期的哲学与社会学一开始就受儒家思想影响,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着鲜明而强烈的伦理观念,因而“德本”观占着强势地位。“德本精神”不仅处于源头地位,而且沾溉后世,源远流长,不仅存在于诗文创作,而且贯穿于诗学理论。王志清把握了这个核心与主线,就使中国诗学找到了灵魂,作者关于德本批评很重要的还在于解决了“德”、“美”不可相容的问题。从诗歌创作实践与理论角度解决了“教化”与“审美”非此即彼的“对立”、“对抗”的状态,这也就使蘩富的中国诗学著作看清了眉目,理清了脉络,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德本批评的幸与不幸,幸在对大多诗作得出合情合理的解读;但也因孔子“思无邪”说的负面影响,导致狭隘的政治功利主义,如汉儒的解《诗》,把诗旨多歪曲了,成了历来聚讼之案。作者并尖锐地指出“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就是这种附会解诗的恶劣产物。”“这样对作品作牵强曲解的随意性,把自然现象完全与社会政治现象对应起来,所有的自然现象都被落到实处,成为一种影射性的暗喻。这种穿凿性的比附,在一定的意义上导致或诱发了大兴中国文字狱的严重后果。”(第67页)这是深得中国诗学真髓的公正判断。德本批评解决了诗学中许多重大问题,因而它成了当前大量关于中国诗学研究著作中引人注目的一部,为中国诗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作出了贡献。
    

《德本精神研究》在写法上也有创新。全书呈辐射性的开放框架,涉及自先秦以来各时期的诗学形态,突出德本精神在中国诗学和文学创作与鉴赏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实际意义,全书高扬人文精神,推崇价值理性,建构民族特色的批评话语模式。尽显其个性特征。
    

王志清教授是学者与诗人合为一体。他是研究与创作双肩挑,古代、现代两手抓。因而他既有学者缜密的思考,又有诗人的激情奔涌;既有创作的实践体会,又有理论探索的心得;既有古今诗学的印证,又有中外诗学的比照。这就使《德本精神研究》鲜明的传统性和突出的现代性得到完美的统一。这就无怪乎《中国诗学的德本精呻研究》今年七月份一出版,就求索者纷纷,中国文学网首发赵发国的《诗说理论的锐意创新》的荐读文章,好评如潮。
    

中国诗学是个富矿,有丰饶的资源。王志清在数月之间就于两大领域获得成就,《盛唐生态诗学》以生态思维来研究盛唐山水诗派的发生,把作家和作品作为生态位放在生态大背景中形成“链式化”系统研究,多方位揭示盛唐山水诗派生成的“生态原因”及其作品的生态关系,展示了盛唐所以出现山水诗高潮的生态优势。视角新颖,观念前卫,所论又切合唐代诗歌实际,可谓创新之作。在中国诗学中开拓出一个新领域。而《德本诗学》则不取断代的一个诗的族群为研究对象,而如上文所述的系扒梳出一条主线,提炼出贯之诗史的灵魂,提纲掣领,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波兴而万波随,找到了中国诗学的内核,把握了中国诗学的神韵,与《生态诗学》于不同方面有了创获。王志清年富力强、学博思敏、正宜乘势而上,勇往直前,放开手脚,于中国诗学这大可用武之地施展才智,不断探索,深入开掘,为中国诗学的科学化、现代化、系统化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研究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山水旅游文学研究会理事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