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我们也需要这样的西方哲学著作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俞吾金 参加讨论
在西方哲学研究中,既需要有像考普尔斯顿(F.Copleston,S.J.)主编的九卷本的《哲学史》那样的鸿篇巨制,也需要有像全增嘏先生撰写的《西洋哲学小史》那样的短小精悍之作。当然,这样的作品并没有穷尽西方哲学写作的形式。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由陈卫平教授主编的《西方哲学十二讲》这本小册子就是一个别具风格的“他者”。这本小册子之所以特别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因为它具有如下的特征:
     其一,全书共十二讲,全部由对话构成。这些对话既紧扣主题,反复论辩,使所要叙述的观点明晰地得以展开,又旁征博引,汪洋恣肆,使读者的思想萌生出丰富的联想。事实上,对话一直是论述哲学思想的最好的体裁之一。无论是柏拉图,还是贝克莱或狄德罗,他们的对话都是脍炙人口的佳品。为什么人们不能把对话的体裁引入到哲学历史叙事的领域中去呢?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西方哲学十二讲》这本小册子做出了创造性的尝试。
     其二,对西方哲学的叙事打破了“西哲史”与“现代西方哲学”之间的分野。按照传统的观点,人们常常把从泰利士到费尔巴哈的西方哲学的发展理解为“西哲史”,而把叔本华以后的哲学称之为“现代西方哲学”。其实,这个分野并不是明确的,也许我们只要指出一点就可以了:费尔巴哈的成名作《基督教的本质》出版于1841年,而叔本华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倒问世于1818年。这本小册子则大胆地取消了这个分野,其“第八讲,面向事情本身:舍勒与胡塞尔现象学的不同道路”、“第九讲”解释“何以可能:从伽达默尔到维特根斯坦”、“第十讲,人类文化的守护:卡西勒的符号哲学”、“第十一讲,理性的算计:现代社会对价值的数量化”和“第十二讲,从同一走向差异: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都涉及到对现代西方哲学,甚至对当代西方哲学的探索。这种对哲学历史发展的连贯性的重视,保持了西方哲学精神的“全牛”状态。
     其三,具有深厚的比较哲学研究的背景。比如在“第一讲,哲学的使命:认识你自己”中,作者在探讨哲学概念如何在西方世界中形成的同时,也探索了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在“第二讲,万物的本原和统一:巴门尼德的‘存在’”中,作者对几乎是同时代的巴门尼德和中国老子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比较,阐述了其异同之处。这种比较式的论述方式,贯通在全书之中,不但使读者感到亲切,也深化了对西方哲学家思想的认识。
     其四,新见迭出,引而不发,为读者的想象力留下了巨大的空间。无论是作者对“什么是哲学?”这一根本性问题的解答,还是对舍勒和胡塞尔关系、维特根斯坦和伽达默尔关系的探究;无论是对同一与差异的辩证关系的反思,还是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复杂关系的解析,无一不体现出作者的独立思考和真知灼见,令读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总之,在西方哲学研究的百花园中,我们非常希望有像《西方哲学十二讲》这样生命力顽强的小草破土而出。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的:“小草呀,你的足步虽小,但你拥有你脚下的土地。”
     《西方哲学十二讲》,重庆出版社2008年1月版
     作者为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08-01-1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