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学文所著的《文艺学当代形态论》,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研究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发展状况,揭示其在发展中遇到的严峻挑战,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发展取得的成果,梳理了当今世界各种文艺思潮的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提出了“文艺学当代形态论”。 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面对的是当今复杂的、多样化的世界。马克思主义要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就必须用发展的观点,对国内外各种思潮以及错误论点进行系统深入的辨析,作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回答。《文艺学当代形态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着眼于建设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对文艺本体论、文学审美的能动反映与主体建构、文学价值生成与价值取向等文艺学中的一些重大课题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和论述,同时对未来文学的发展、21世纪文学走向作出展望。 作者提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已进入一个新的“综合”时代。这个“综合”实质上是一个认识的深化过程。诸多文艺理论新论点,诸如艺术文化学、接受美学、文艺信息学、文艺心理学、文艺美学、文艺本体论以及解构主义、新批评、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符号学等等,都必须通过“综合”,即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加以分析、辨别,批判其谬误,吸收其合理成分,以充实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说。 作者认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不能离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研究。文化作为观念形态,不能照搬外国,更不能盲目强调世界文化一体化。这部论著对于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的倾向提出批评。作者指出:“少数文学理论工作者陷入了拒斥马克思主义的误区。他们或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已经‘过时’;或者指责马克思主义文学为‘极左理论’;或者干脆主张全盘按照西化文论组建我国文化体系;或者肆意张扬某种极端唯心主义的、以自我为核心、以个体主体性膨胀为价值取向的学说”,甚至出现了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消解”、“颠覆”的倾向,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书中提到一个很重要的线索,就是即使在西方的文艺理论界,在经历了形式主义、虚无主义、唯心主义等等种种“主义”的演进之后,一些严肃的学者也开始进行历史性的反思,如美国的拉夫科恩、法国T·托多洛夫等等。这些西方学者已经意识到,“社会很可能成为未来融合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研究特定时代里文学理论一些重大问题的最主要的根基和中介”。这说明西方一些有思想的文艺理论家意识到文艺不可能脱离社会实践,也开始通过社会实践来探求文艺学的真理。不论当今世界文艺思潮多么叫人眼花缭乱,国内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受到何种冲击,绝大多数学者在经历正反两方面的比较之后,总会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的轨道上来,重新认识真理并发展真理。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当今诸多流派、诸多思潮中的指导地位,不是体现在空洞的口号上,而是体现在它巨大的理论征服力上。因此,我们必须在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解释文艺现象上下工夫,被解释的现象越多,解释得越深刻、越有针对性、越有说服力,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越巩固。 原载:《求是》2007年第19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