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诗文鉴赏 >

怨语痴情 感人至深——读《祝英台近•晚春》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关龙艳 参加讨论

祝英台近•晚春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它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世谓“稼轩之词豪”,“激扬奋厉”自然是辛词的主调,然而辛词中的清秀婉丽之作同样耐人寻味,它们就象莽莽青山峻岩上的小花,更为青山凭添了几分妩媚,这首《祝英台近·晚春》便是其间娇艳欲滴的一朵。
    这是一首抒写离别相思的词作。词以忆昔开篇,化用前人诗意,女主人公追忆当年烟柳水滨,分钗留别的情景。“宝钗分”,古代女子有分钗赠别的俗,白居易《长恨歌》:“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杜牧《送人》:“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处,据《隋书·五行志》载,曾为晋王献之与妾作别的地方,而桃叶渡泛指与恋人分别的处。接下来提到的“南浦”,也泛指送别之处,《楚辞·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词中此句意思是说送别的地方已绿树成荫,点明别时已是晚春时节,加之烟柳迷朦之景更衬托出悲伤的情绪。此三句边用了三个有关送别的典故,从而融会成一幅情致绵邈的离别图景,作者没有将离别之事一笔带过,而是笔笔写出。 现了这一别之重之痛,为以下抒写别后良久的凄苦怅惘之情作了铺垫。
    悲莫悲兮生别离,有情人,分东西,心头便会生出一道绽裂的伤痕,没有疗救,只有隐隐作痛,以下便折回现实的苦痛之中。“怕上层楼”,是怕见风雨送春,怕见片片飞红,怕听声声啼莺,更是“如今识尽愁滋味”后的无奈;说“都无人管”,说“更谁劝”,字里行间饱醮着哀怨,那样的无助,却又有一种不甘心的执着,这片痴情真是可爱又可怜。
    春归人不归,词的下片极写盼归之情。“鬓边觑”三句,以动作刻画女主人公的心理状态,细致密致,惟妙惟肖:一个“觑”字,将满腹哀怨的女主人公娇懒庸倦的细微动态和百无聊赖的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把刚刚插在鬓边的鲜花重新摘下来,一瓣一瓣地重头细数,忐忑不安的心情,便跃然纸上,甚至连女主人公焦急热盼的心情也活灵活现了。从鬓边觑花,继以花卜归,到才簪又数,这一连串动作,恰如一连串闪光的珠子,在最细深处照亮了女主人公的心灵世界,从而使一切微妙的感受呼之欲出,一切潜隐的情怀浮出了水面,得以活脱逼真的呈现。痴痴地等,苦苦地盼,这还不够,词人更深入一笔,以梦呓作结,表现女主人公对春的怨恨。虽为梦中之语,却是她此时此刻心情更清晰更真实的写照。看来先前的“花卜归期”不过是暂时的慰安罢了,而怀人盼归之情实则愈浓愈烈。梦里更能渲泄醒时未尽之意,于是在哽咽之中女主人公对“春”发出了更加尖锐的责问:“撩人的春天啊,你要去哪儿?忧愁是你带来的,为什么不把它带走?”这真是传神之笔,不怨春去人不归,反而痛痛快快地数落了一痛“春”。流转婉曲,无理而有情,感人至深。
    通观全词,怨春怀人之情连绵不断,而又层层推进,迭出新意:由别生怨,怨中有盼,盼而不得,转而成恨,从景象的勾勒,到心态的描莫摹,从对细节动作的捕捉,到对梦中呓语的回味,由实而虚,充分显示了婉约词宛转细腻的艺术风格。
    此词的另一妙处就在于真切动人,富于感染力,让人读到,便能想到、看到。这要归功于细节的生动,正是那一连串让人觉得又可爱又心酸的“花卜归期”的小动作,胜过一切造作的言语,自然而然地令一个痴情女子形象在读者面前绽然呈现。
    此外,这首词章法绵密,以春归人未还绾合上、下片,词面上不着一个“怨”字,却又笔笔含“怨”,缠绵凄恻,可见词人写情的高妙。
    辛弃疾在这首词中以柔肠表骏骨,对儿女情长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把握,给人以至真至美的感受,难怪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评道:“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消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也正因为本词写得如此逼真生动,宋人张端义在《贵耳集》中才附会上了“吕婆女事辛稼轩”被弃逐的传说。此外,张炎《词源》认为:“辛稼轩《祝英台近》……皆景中带情而存骚雅”,黄蓼园《蓼园词选》也认为此词“必有所托”,俞平伯也称它与《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一类词的本意接近,是同一情调,同一抒情手法。看来历代评家对此词还是相当地关注,然而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实为宋词习见题材,而当时词人开始学习总是以婉约词为范本,辛弃疾自然也脱离不了时代风气,率意挥洒,呈现出这首抒写晚春闺怨的作品也不足为奇,况英雄辛弃疾亦非远离万丈红尘,对世间儿女之情了无牵挂的英雄,故这首词或许就是词人对离别相思之苦的一次深切关照,而其中未必就有所谓的寄托,视为真正的写情之作去欣赏也未尝不可。联系辛弃疾的思想实际和一生经历,我们只能说,做为词人的情思和英雄的豪气在他身上是相融的,因此情人分离两地相思的愁苦,也自然与祖国分裂不得统一的悲痛相通了,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切只能算作读者生发出来的,而并非作者为了寄托有意而为的。
    辛词的风格的确是多样化的,不同的风格又展现着不同的美。正如刘克庄在《辛稼轩集序》中指出的那样,辛氏“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其秾艳绵密,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赏罢这首《祝英台近》,我想这种说法是符合辛词实际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