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比较熟悉宋人周敦颐的《爱莲说》,之后,清人李渔又选取了同一题材而写了《芙蕖》,“莲”、“芙蕖”皆为荷也。自古以来,以荷花为题材的诗文颇多,一般都从其美丽、高洁着眼,或直接赞美花的形态,或以荷喻人,赞扬美女;或托物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有趣的是李渔对《爱莲说》里讲过的话一概不说,对各种书上讲过的关于荷种植的话,他在《一家言》的“种植部”里也概不重复。李渔把自己的诗文集取名为“一家言”,并在“一家言释义”(即自序)中解释道:“凡余所为诗文杂著,未经绳墨,不中体裁,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觊传于后,不过自为一家,云所欲云而已。”他认为只有这样,才不致“尽丧其为我”。“非补未逮之论,即传自验之方。”这就是李渔写文章的脾气,人家说过的话他不说。 “一家言”使《芙蕖》与《爱莲说》有诸多不同:后者是托物言志的说理性散文,前者则是说明荷的用途,提倡种荷花的说明性散文。《爱
莲说》是通过描写荷花清逸秀美、出污泥而不染这一特色,赞扬了所谓君子的优美品德和清高性格,表达了以君子自居、不肯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芙蕖》则是具
体说明芙蕖的许多可人之处,强调它的种植之利,并渗入自己的独特感受,表明自己夏季以莲为命的原因,抒发了时代阶级局限而不能广为种植的感慨。李渔写
荷,既写其当令时的娇姿,又写荷谢后的莲蓬,从其出水一直写到荷叶衰败,从其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上去写,这是一般文人不屑于写的。《爱莲说》是抒情小品,
“予独爱莲”一句是全文核心,作者借莲的形象抒发高尚的生活情趣,表达了不随俗的意愿;《芙蕖》是说明小品,中间五段是全文的核心,说明芙蕖的各种用途,
借此表达作者对芙蕖的酷爱。 有必要了解一下“一家言”的李渔的身世、写作背景。他1611年生于江苏如皋,死于约1679年。字笠鸿、谪凡,号笠翁、觉世稗官,明末清初兰溪(浙江省兰溪)县人,清康熙时旅居金陵(今南京市),
晚年移居杭州西湖之滨,又号湖上笠翁。他一生未入仕途,亲身参加戏剧实践,常率家庭戏班演出于达官贵人门下。他在文学史上是以研究戏曲理论、从事传奇创作
著称,由于明朝后期散文对他的影响,他也写过不少随笔、札记之类的小品,时称李十郎。他著有《李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闲情偶记》。 《李笠翁一家言》是李渔的诗文杂著总集,共十六卷。其中的《笠翁偶集》六卷,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种植”、“颐养”等
八部。其中有专论戏剧词曲的部分,对撰写剧本多有精辟见解。传世传奇有《比目鱼》、《风尘误》等十种,另有短篇小说集《十二楼》。其作品多写才子佳人故
事。《笠翁偶集》诸篇,属于明清笔记小品一类的文章。这类文章,直抒胸臆,不拘格套,不避俚俗,无论内容、形式,都力求清新活泼。 《芙蕖》第1段:“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本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芙蕖:即荷花,又名莲花、芙蓉。谱:明王象晋《群芳谱》中无引文。这里指何“谱”,待考。成说:早已有过的说法。可人:适合人的心意。可,适合的意思。下文的“可”用
法相同。意思是说,芙蕖和草木诸花相比较,似乎觉得稍有不同。然而它有根无树,一年生一次,它的性质和草本诸花是相同的。花谱上说:“生在水里的叫芙蓉,
生在陆上的叫旱莲。那么说它不是草本就不适合了。我夏季依靠它当为性命一样,并不是像东施效颦似的模仿周茂叔的文章而抄袭前人的现成说法啊。这—节是写芙
蓉属草本植物,并概述写《芙蕖》的目的。 第2段:群葩当令时,葩,即花。意思是说,许多花正在开放的时令。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间之秋矣。此,可以讲成“这”,是指“群葩当令时”说的。秋,这里用作“时间”。意思是说,在“群葩当令时”之前或这以后的时间,都属于人走过而不过问的时间。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荷钱:初生的小荷,圆似铜钱,故称。便为点缀绿波;点缀,是略加衬饰。意思是说,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日高日上:一天一天地向上长。妍:美好。意思是说,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飘飖:亦作“飘摇”,飘荡的意思。逸致,安乐的意境。意思是说,有风的时候,已能做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安乐意境。 第3段: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菡萏:荷的花苞。 徂:往,到。资:资本、财富,这里引申为享受。意思是说,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白
露为霜:出自《诗经·秦风·蒹葭》篇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句子,蒹葭还是苍苍未败,白露方才凝结为霜。诗句的时间是指还在深秋季节。全句意思是
说,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
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第4段: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目,
名词,眼目。活用为动词。作“观赏”讲。是说,这都是说它可以供观赏的。鼻,名词,鼻子。五官之一。活用为动词,作“嗅得好。”是说,可以嗅得舒服,就有
荷叶散发的清香。馥,少有的香味。是说,就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少有的香味。这几句意思是,这些都是荷花适合(人们)眼睛(观赏)的优点啊。适合(人们)鼻
子(嗅觉)的,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的奇异香气,(用来)避暑(的话),暑气因为它而减退,(用来)乘凉(的话),凉气跟着它而产生。 第5段: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口,
本为名词,五官之一。这里活用为动词,作“吃”讲。盘餐,在盘子里供人吃的。颊,面颊,脸的两侧。芬,本形容词,作“香气”讲,这里活用为动词,作“感到
芬芳”。互芬齿颊:莲实和莲藕共同使齿颊芬芳。是说,至于它可以适合人的心意,给人吃得舒服的。就有莲实和藕,将它们放在盘子里,交互吃时,连牙齿和面颊
也感到芬芳。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只有:只,作副词用“仅仅”的意思。有,名词词头。“只
有”是“仅仅是……”的意思。古汉语的“只有”是两个单音词连用,不能理解为现代汉语的连词,表示必须条件的“只有……才……”的用法。是说,仅仅是霜中
衰落的叶子。零落:凋谢。难堪:难以禁当得起。是说,凋谢的难以禁当得起。意思是说,只有经过霜打以后的残枯荷叶,衰败不堪,好像(已经)成为可以抛弃的废物了,可是摘下它收藏起来,还可以一年中用来包裹东西。 第6段: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那部分那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难道有比它还大的吗? 第7段: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圹为安身立命之地。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四命:李渔认为春天的水仙、兰花,夏天的莲花,秋天的海棠花,冬天的腊梅花是他的四种生命攸关的植物,缺一花,即夺走了他一季之命。方圹:坟墓,指面积很
小。殆:大概。意思是说,我春夏秋冬四病当中,以最爱芙蕖如命,无奈一生酷爱芙蕖,竟然不能有半亩之地使它的身体和生命得到寄托。仅仅凿了斗大的一个小
池,植了几株敷衍敷衍,又常常因土渗水为病,盼天下雨来挽救它。大概我不善于植养生物,把芙蕖的生命看得像野草一样,随便处置罢了。最后一节是点明芙蕖为
四命之最,以不得安身立命为叹。 这
样的结尾,含意深刻,明写为芙蕖鸣不平,暗喻自己之穷愁潦倒,作者于此大有借物抒怀之慨“仅……以塞责”二句,既表现不得已而为之之叹,又流露了聊以自慰
之情。“又……望……”二句,表达了作者对芙蕖的培育和关怀。从“无如酷好一生……望天气水以救之”三个分句,层层递进,步步紧逼,对芙蕖这个百花丛中的
上品无法生存,甚或遭受厄运,表达了作者痛苦关切之情。写物抒怀,多么渴望“天生我才必有用”啊!“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哉
”一句,一语双关,明写自己不善养植生物而把它的生命当成儿戏,暗喻现实不重视人才的任用,且要糟踏、摧残人才。这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和抗议。最后一句直抒酷爱之情,但由于没有条件好好养护,怀着深深的歉疚之情,歉疚愈深,爱之愈切,字字深情,句句厚意,令人动容。自嘲之语,愤激之词,称得上是谥于言词了。 《芙蕖》一文,独特的风格,主要表现在立意、结构和语言三个方面: 在立意上,大胆求新。古
人写荷花多着意它的美丽、高洁,赞美其姿态、清香,或寄托自己的感情。本文则不落窠臼,既写当令时的娇姿,又写衰败后的实用价值。这是在立意上的大胆求
新。可见他在写作上是力求创新,力求显示自己的个性的,这使他的小品文和明清之际其他小品佳作一样,无沦在内容和格调上,都与一般的正统古文不同。 在结构上,既有总题,又有分述。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总起“可人”“不一而足”“备述”引出下文四个方面。第二部分(2-5)分述,写芙蕖的各种用途,抒写芙蕖的可人之处。核心部分把生长过程和多种功能揉合在一起写,纵写荷花的生长过程,横写荷花的多种功能,这样纵横结合,可谓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征——荷花不同于其他花的所在,条分缕析地分类说明——先写“可目”(其中又分为花未开之时,成花时,花谢之后),继写“可鼻”,再写“可口”,最后写“可用”,这样纵横交错,眉目清楚,层次井然。又富有情趣。第三部分再写对芙蕖的酷爱,抒发自己的感慨。 在
详略的处理上也有其特点:如在说明芙蕖时,根据表达的需要,在材料的处理上采用了区别主宾、详主略宾的方法。全文以芙蕖为主,以群葩为宾;写荷,则以“可
目”为主,其他“三可”为宾。前者主宾的区分,是为了以群葩衬托芙蕖;后者主宾的区分,是因为荷胜过群葩之处,在可口、可用上很明显,无需多说,“可鼻”
方面,荷的香味一般,也不好多说,只有“可目”这点,既特殊——从出水到结实都有赏心悦目之处,又普通——大凡花都有可供观赏之处,故需要详写,以突出强
调芙蕖在“可目”上的与众不同之处,否则芙蕖的“可目”易被人视同与别的花一般了。 第6段用议论来总结荷的优点,“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照应第 2 段从荷钱出水到莲蓬和翠叶并擎的全过程。“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照应第 4 、 5 段的“可口”、“可用”。“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以五谷对比,照应“可口”段。“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再一次以百花对比,照应“可目”“可鼻”两段。“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则照应 1 至 5 段。这一段,两句话,五个分句,没有一句不照应到前面的说明,结构严密到滴水不漏的地步。 在语言上,属科学小品,又多一点文艺气息。一般说明文只要求语言准确、平易、朴实,比较强调科学性,本文属科学小品(说明文的一种),为了提高读者的阅读趣味,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生动形象,多一点文艺气息;又由于作者对荷花有深厚感情,所以字里行间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并且运用较多的修辞手法——顶针、拟人、对偶、反问、反衬、比较、引用(暗引《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通感(第 3 段由嗅觉升华到整个感官的感受“享受”)等,适当穿插一些议论、抒情的句子;在句式上,则骈散结合;奇偶交替,使文章节奏明快、音调和谐。这一语言特色,使它既和一般的说明文有别,也和一般的古文有别。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在语言上,从“可人”、“可心”、“可口”等传统用法中,仿造出“可目”、“可鼻”等词语,整齐、清晰地举出荷花的多种功能。另外,文中用了一些民间口语,既感新鲜,用语清楚,新鲜,句式整齐。 所谓“顶真”,就是用前一句话的最后词语,做后一句话的开头词语,而语前后蝉联,有上递下接趣味的一种修辞手法,又叫“顶针”、“联珠”。这样的修辞不但使语句的前后紧接,气势通畅,而且能更好地反映前后事理的有机联系,阐明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例如“蒂下生蓬,蓬中结实”。就突出了蓬与实的关系,其语句也联系紧密,气势通畅。“日高日上,日上日妍”。一天天地高起来,一天天地向上,一天天地向上,一天天地长得姿态美丽。 拟人:“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赋予芙蕖以的感情,读来亲切可爱)。 所谓“对偶”是
在写文章时,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两句成双作对地排列出来,使它们在意义上互相补充,或互相映衬的一种修辞手法。如:“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
姿。”有风的时候已能做出飘荡的姿态,无风的时候也能呈现出袅娜的姿态。“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在荷叶的清香气味中避暑,则暑气因它而退,
在荷花少有的香味中纳凉,则凉气随之而生。语言形式整齐,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听起来悦耳,便于记忆。 反问:“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加强了语气) | | 所谓“反衬”是从反面衬托,它是利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来突出主要事物的修辞方法。例如“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芙蕖则不然:……”以群葩花期短暂,来反衬出芙蕖“可目”的时间很长。以“群葩”衬托芙蕖,使其优点更加突出、鲜明。 运用比拟的手法,写其生长地,写其形特点,并赋予其象征意义,以此写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的崇高品质。 另外还成功地运用比较法来突出芙蕖之利,如第 2 段开头,先以“群葩”作比较,第 6 段以“五谷”“百花”作比较,也有助于突出主题。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