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忠教授发表文艺理论与批评文章,始于1959年早春,迄今整整50年了。作家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的五卷本《敖忠文集》,正是作家半世纪辛勤笔耕的结晶。 湖湘学人历来讲究实事求是。从三湘大地走出来的敖忠尊崇这一传统,其文艺批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他本来也是一位生活在学院高墙内的批评家,但他长期以来一面从事文艺理论教学和研究,一面积极参与文艺界的各种活动,关注现实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的发展。他同山城众多诗人、作家保持密切联系,对他们的生活和创作做过许多跟踪考察,其评论著作的相当一部分就是针对重庆作家和诗人的。就因为这份努力,他对文艺领域是非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发言权。新世纪以来发表的《正确认识现阶段文学中的几种关系》《文艺领域呼唤历史唯物主义》等文,就都表现出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特色。前者针对文坛某些思想认识误区,对文学工作中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作出辩证分析,后者对一段时期文艺创作中过多描写帝王将相、相对忽视人民大众历史功绩的倾向提出批评,都可谓切中肯綮,实事求是。 新时期文学在头10年中,曾经留下一批令读者记忆深刻的艺术形象,但此后这样的文学形象却越来越少。有媒体报道尖锐地指出,许多读者可以毫不费力地举出一大串小说作家的名字,却说不出几个他们笔下的文学人物。针对此种情形,敖忠发表了《典型:不该淡忘的话题》。文章对近若干年来艺术典型缺失的原因做出了合乎实际、令人信服的分析。更可贵的是,作者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对典型的实质作出了一些新的阐释。他认为“典型代表一种深度——作家概括生活的深度,揭示人性、人的本质的深度,展示主体情志和认识的深度”;“典型又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是作家对生活、对人的独特发现和观照,是创作主体与审美对象高度契合的独特表现”。这些见解启示我们,一个作家只有绝对摒弃浮躁心理,在足够的生活、思想和艺术储备的基础上,对创作题材“作出深层开掘,真正深入对象主体的心灵世界”,才庶几可以创造出成功的艺术典型,生产出传诸后世的上乘之作。 敖忠教授长期坚守理论批评岗位,很自然地对理论批评投入较多的关注热情。世纪之交,他发表过多篇有关文艺批评的文章,其中《呼唤高质量的批评》《论文艺的社会批评模式》《学院批评断想》等,都为同行所注目。2004年初,他在有关文章中提出“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理论批评”的设想;2008年又发表《理论批评走什么路》,对此进一步补充,特别对理论批评的科学性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论述。什么是科学?作者认为毛泽东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精神,就“涵括了科学的精髓和要义”。实事求是的科学批评,就是要抓住“摆事实”、“讲道理”两个环节,即“吃透”批评对象,对之进行细致、周密的系统考察和科学抽象,从而深层次地揭示对象的本质和特征。批评家对客观世界的科学把握理应比作家对客观世界的艺术把握更加深刻,这才能显出批评的创造性价值。这种见解无论对创作或批评,显然都具有促进的意义。 敖忠几十年崇奉“美学的、历史的”现实主义批评,崇奉“政治与艺术统一”的文艺观,所谈所写,归根结蒂,无非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理论而已。这两个“主义”正是其治学作文的根本,他不过联系文艺工作实际作一些发挥,并对近若干年来种种挑战这两个“主义”的“高论”作一些辩驳罢了。 原载:《文艺报》2010年02月10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