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让大众艺术的电影回归大众——对不尽人意的中国电影现状的思考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姚小亭 参加讨论

     现在,中国耗巨资乃至上亿的影片已远不止一二,中国电影导演的拍摄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大为改观,尤其像张艺谋、陈凯歌等曾经的第五代们,如今已是风靡全球的电影大师,财大气粗,再不需要为筹措拍摄资金而绞尽脑汁或大伤脑筋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国产电影的拍摄资金上去了,而拍摄质量和放映票房却世风日下,差强人意。随着中国经济的提高,高投入的中国影片比比皆是,电影观众与日俱增的高预期却彻底跌入谷底。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如果说是网络、电视、碟片等抢了中国电影的“生意”,那美国好莱坞和我们同在一个全球化的语境下,为什么人家就能“长青”,而我们中国电影却表面繁荣昌盛,但实际上却有点蔫蔫和萎缩呢?最可怕的是目前许多国人已几乎不再问津电影,几乎不再光顾电影院了。
     毛泽东曾经强调“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我们不应忘记,早在电影诞生初期,美国电影导演梅里爱就是因为一味启用电影特技、玩弄电影魔术,以满足观众的新奇感,但最终却难以打动观众。似乎,中国电影在犯梅里爱同样的错误。当李安的《卧虎藏龙》在国际上大获全胜以后,一系列类似的国产影片纷纷效仿,热衷追风,拾人牙慧:武侠、武打,猎奇等无所不能,动辄就不惜重金滥用数字技术……而偏偏忽略了对影片内在情感因素的捕捉和塑造。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的后果,使近年来的不少电影像没有灵魂的时装美女,由于缺乏内在的魅力而昙花一现。这种蹩脚的华而不实的奢华场面和胡编乱造的东西,是难以征服电影大众的。时间长了,被中国电影导演低估了的电影大众怎能不对国产影片产生厌倦和审美疲劳?不客气地说,拍摄这些国产电影,浪费的是大众的血汗,挥霍的是人类有限的资源。最可笑的是,拍摄者还口口声声打肿脸充胖子,夸海口赚了票房,收回了投资,然而,是那样的吗?显然,电影创作实践是最具说服力的、也是最无情的,老百姓不会因为某些国产影片的巨额投资被唬住,而买账,相反,他们恰恰因对国产影片更高预期的落空,随之而来的是对国产电影更多的失望,铁了心地该不进电影院照样不进电影院。遥想当年,条件简陋的电影院,却能给电影大众带来丰盛的精神大餐,而今豪华奢侈的电影院,电影大众却很少去享用它。闲置的电影院,门庭冷落的国产电影……
     作为大众文化艺术的电影却日趋贵族化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严重脱离大众,是中国当代电影的一大症结。居高不下的门票价格把电影这个大众艺术的欣赏对象——电影观众,给无情地堵截在了电影院外。现实情况是,作为工薪阶层的百姓大众,看一场中国影片,是要掂量一下的。这不是因为电影观众不爱国产片,而是国产片一方面本身不可爱,高票价,低质量,物没所值。另一方面,大众与国产电影之间的关系是隔阂和冷漠的,电影大众无法看到本身或许可爱的国产片,对其不知所云。因为面对媒体上大肆宣传的一部部推出的中国电影新作,除了影片编导以及电影圈内的人对它们充满溢美之词和夸夸其谈以外,普通大众往往连有一睹影片芳容的机会都很难得。据有关统计,在2005年,中国号称拍摄了260部影片,仿佛创作“丰收”,而真正通过院线进入大众视线的影片却屈指可数,少得可怜。即便能在电影院上映的本来就为数不多的中国电影,由于它难免的拍摄质量问题,是难以让“吝啬”的电影大众破费去看的。其结果,使投入大量资金拍摄的国产影片的拷贝“躲进深巷人不知”,虽电影编、导、演们的腰包肥得流油,而影片本身却颗粒无收。
    很显然,要想赢得电影大众,电影的内容就要和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息息相关,因为,电影的成功与否不是靠金钱堆砌出来的,不是靠一些才子佳人凭空“制造”出来的。如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并没有美女,没有暴力,没有动作,没有悬疑等任何商业元素,但这部小制作的影片,却出色地表现了一些有瑕疵的问题少年,在音乐的感召下,灵魂得到了升华,影片在唤醒“大众”内心的春天的同时获得了很高的票房。再如香港著名女导演许鞍华的影片《男人四十》,对中年男人的情感世界进行了一次深入探寻,把一个有妻儿的中学语文老师又被一个女学生“插足”的复杂情感细腻准确地传达了出来。类似这些影片,不能不让电影大众为之动容,为之打动。这些来自影片艺术的巨大力量,正是当前国产影片最为欠缺的。
     可见,拍一部电影的成败不完全在于影片花钱多少和影片规模的大小,而在于影片是否有吸引大众视线的内容:即来自社会和人生的故事,来自生活的真实细节,来自大众的呼之欲出的人物……说到底,中国电影要想获得大众的芳心和大众的支持,就要在电影内容与大众的联系上面下足功夫,深入地刻画人性、丰富地表现人类生活。因为跟美国好莱坞玩高科技不是中国电影导演的优势,跟他们拼财力我们似乎也有点小巫见大巫,所以,我们才更应努力拍出一些具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悠久的人文历史色彩的中国电影,让本属大众艺术的电影回归大众。反之,如果总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鹦鹉学舌,那么,远离大众的中国电影必将被电影大众所遗弃。
    原载:《文艺报》2007年3月15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