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努力探寻主旋律影片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访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翟俊杰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石曼琳 参加讨论
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中有19部影片获优秀作品奖,翟俊杰导演凭《我的长征》和《我的法兰西岁月》占据了其中宝贵的两席。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其作品屡获大奖,这次,他宝刀不老,双喜临门。
    对于主旋律影片创作规律的探寻以及如何在创作上实现新的突破,翟导有着自己独特的体会。他说:“作为一名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军人,拍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是我的职责。这一类题材,思想性必然客观存在,而我们亟须的是想方设法去寻找它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也就是所谓的可看性,力争做到通过艺术作品吸引观众,从而使他们自发地参与到艺术审美中来。”
    《我的长征》——“创新·突破·超越”
    “创新·突破·超越”是翟俊杰导演在《我的长征》导演阐述中所用的标题。在这部影片中,他采用了全新的角度来表现红军长征这一重大事件——以小红军王瑞的视角来反映长征途中的许多重大历史时刻以及种种震撼人心的感人事迹。小人物小故事,却折射出大事件,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影片中王瑞眼中的湘江之战、遵义会议、娄山关大捷、通过彝区、飞夺泸定桥以及作为尾声处理的过雪山草地,都成为背景,凸现的是王瑞在心灵受到极大创伤的同时也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过程。翟俊杰导演通过这些历史事件细腻而真挚地表现了对人的生命价值的高度关注。
    《我的法兰西岁月》——“我们的青春偶像”
    《我的法兰西岁月》是翟俊杰导演的又一部与人们通常印象中的主旋律影片“不太一样”的影片。为了这个“不太一样”,翟导演在影片中增添了许多张力十足的情节。正如其导演阐述的标题“我们青春的偶像”,翟导就是要把这部影片拍成青春偶像片。
    《我的法兰西岁月》充分表现了年轻人青春的活力、青春的激情、青春的美,这不仅是以唯美动人的画面(如邓小平宛若鸽子放飞般地骑着自行车分发传单)来表现,而且以优美纯净的音乐为烘托。特别表现邓小平从少年到青年逐渐成长的那个段落,黑鸭子组合的演唱如天籁般动听悦耳,青春的岁月随着歌声,绽放出革命而浪漫的花朵。另外,这部影片还以虚构细节的逼真性获得了成功。影片中,邓小平称周恩来为“恩来兄”而非“恩来同志”;小平在面包店掏出周恩来给的法郎而又不舍得用的特写;无意中撞见李富春和蔡畅这对革命小夫妻在拥吻等等细节,虽然都是没有史实依据的虚构,却在翟俊杰导演的精心铺陈下,将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小平同志青年时期的形象塑造得既感人又如偶像般可爱。正如翟俊杰所言“以人带史,史中出诗,从情入手。”
    “老兵我正年轻!”
    
  从《我的法兰西岁月》到《我的长征》,翟俊杰导演的作品呈现出越来越娴熟的诗意化风格。这在他的另两部同样反映红军长征的作品《金沙水拍》和《长征》中就能看到这条艺术个性十足的创作脉络。与他三次合作的摄影师穆德远是翟俊杰导演琴瑟合鸣的挚友,他们手中的镜头,流淌的是人性的温暖和火一般的激情。
    任何一位艺术家都不愿意重复以往,哪怕重复自己。翟俊杰导演的作品以重大历史题材居多,可谓是专家,但他依然努力开拓新的角度去表现那一段段被载入史册的时刻。《金沙水拍》因节选长征途中四渡赤水、过彝区而重在传奇性;《长征》是全景式展现二万五千里的峥嵘岁月,以“史”和“诗”的结合留下鲜活的历史;及至《我的长征》,却举重若轻,王瑞成为那段历史被放大、被深度开掘的人物,该形象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独特的“这一个”。
    翟俊杰导演总是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他奇思不断。拍摄《长征》时,他大胆起用了曾被称为“奶油小生”的唐国强饰演毛泽东,为唐国强开启了塑造领袖人物的艺术之路。以伟大抗洪精神为背景的《惊涛骇浪》是全明星阵容,他说,人民群众就是历史中的明星。分别在《我的法兰西岁月》和《我的长征》中饰演少年邓小平和王瑞的是从未有过表演经验的四川中学生钟秋。如同提示唐国强那样,翟导演让钟秋在“真诚”二字上下功夫。细节见人性,真诚见真情。
    翟俊杰导演是一个思维敏捷、条理清晰又富有魅力的创作者,他所执导的影片已经四获“五个一工程”奖。此次获奖感言中的一句“老兵我正年轻!”让无数观众和朋友为之感动和振奋!
    回顾他的作品,能清晰地看到这位“年轻”的老兵为中国电影创作所做出的努力,他就像长征路上的一名红军战士,背负着理想,不断前进。
    原载:《文艺报》2007年10月1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