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的《电影手册》一直在电影圈内圈外独树一帜,既不同于迎合市场的大众媒体、也非学术性期刊,它的严肃性更多地体现在对电影语言本身的艺术价值的重视上,倾向于以同一导演的全部作品“见林”、而非孤立地通过一部影片“见树”。有了这种传统,《电影手册》编辑部每次的年度十大影片评选便顺理成章屡屡成为话题焦点、并被认为是其审美品位的风向标。2007年最受编辑们青睐的十二部影片(第十位有三部作品并列),美国、法国各占四部,亚洲三部,加上一部西班牙电影,大致可以归为三类,依旧吻合其传统。 除了编辑们投票选十大,《电影手册》也不忘将投票的机会留给读者,后者提供的榜单与前者两相比较,往往会有不少有趣的发现。去年戛纳几乎无争议摘得金棕榈的罗马尼亚电影《四月三周两天》在《电影手册》编辑们中间意外失了宠,却在读者所选中榜上有名。在《电影手册》光环渐渐褪去的今天,也鲜有人再将其品位奉为神律,每年的十大榜单依旧是影迷们的谈资,之后却更多地成为一纸观影指南,对影片、导演乃至某种风格的喜好,终究还是个人的事。 加斯·范·桑特继2005年《最后的日子》后再度折桂,《迷幻公园》也承继了他几部前作中弥漫于青春迷惘中的影像魅力,死亡的气息依旧笼罩全片,所不同的是作为主角的滑板少年在影片中失手成为命案“罪魁”,死亡不再作为一种结局出现,而成了一段痛苦旅程的开端,因“偶然”事件而日益陷于孤独与恐惧中的少年的生活、他的心理状态成为了影片真正的主体。对于加斯·范·桑特而言,死亡是一件“关于空间的事”,而他在这部近作中尝试以一个不同于以往的角度去探讨人如何在同一空间中与死亡共存,在风格鲜明的摄影师杜可风唯美优雅的长镜头下,导演仿佛置之度外,再谈什么社会意义则显得不合时宜。《手册》编辑艾玛纽埃尔·布尔多称之为“外面的电影”,也更多地是从加斯·范·桑特整个导演创作生涯出发、暗示他如何营造主人公们内心世界、所置身的外在世界与更广阔的层层世界之间的矛盾与联系。 榜单上并列第二的三部影片则引来诸多争议。 昆丁·塔伦蒂诺与大卫·林奇历来受《手册》影评人乃至整个法国评论界青睐路人皆知,前者与罗伯特·罗德里格兹一拍即合、各自拍了一部“刑房”电影以“刑房”影院式的两部连放及插播假预告片向这种六七十年代美国不入流的影院文化致敬,也为自己在此类五味陈杂的录像厅泡大的青年时代怀了把旧。塔伦蒂诺名下这部名为《死亡证据》的小成本片中充斥的仍是暴力、恐怖、性这些在那个年代里火爆影片的必备元素,在美国一上映便赢得媒体满堂彩、却在票房上败走麦城;这部顽童般的影片在法国获得的各界好评则多少有些出人意料,若是看作对塔伦蒂诺创作灵感的肯定或许更好理解。 同样地,大卫·林奇长达三个小时的《内陆帝国》所获得的铺天赞誉也仿佛是评论界对这位五年未有长片问世的大师归来的喝彩。《内陆帝国》仍是大卫·林奇招牌式的“晦涩有余、条理不足”,且比起其诸部前作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内容上也可看作是《穆赫兰道》的续篇,银幕女伶深陷身份分裂噩梦,好莱坞奢华荣耀的表面与内在混乱间的巨大反差,大卫·林奇继续以支离破碎的时空、无法称之为结构的“结构”、大量混淆视听的隐喻来完成他对好莱坞乃至整个电影工业的嘲讽,而在这般“诗意的抽象主义”上作文章正是法国评论界所津津乐道之事。 《手册》一贯有挖掘、推介亚洲年轻导演的传统,贾樟柯无疑是个中典型,此番《三峡好人》得以位列榜眼(并列),在法国的票房也不错。此外与雅克·里维特并列第十的蔡明亮和泰国导演阿彼察邦也算是《手册》新宠。二人新作《黑眼圈》、《综合症与一百年》分别延续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均以强烈的空间意识营造人的生活状态,故事的叙述则退居次席,同时具有隐晦与简练的特征,不仅是《手册》、几乎整个欧洲影评圈都对他们的风格评价甚高,水准内新作广受好评也在情理之中。 本年度入榜十大的塞尔日·博宗与雅克·诺洛都同时是法国影坛的知名演员,演而优则导。塞尔日·博宗的《法兰西》明确置背景于一战,影片却似乎完全将这个时代遗忘,易装寻夫的年轻女子与军心涣散的法国士兵们之间的碰撞才是主体,独辟蹊径地借用剧情与场景暗示了战争内外“两个法国”、或者说噩梦与美梦间的对立。 入榜十大的影片中最“小众”的无疑当属西班牙导演阿尔伯特·塞拉的首部长片《骑士梦》,虽说以《唐吉诃德》为蓝本,却几无改编之意也无改编之相,以极简而近乎实验的手法描绘了唐吉诃德与桑丘主仆二人漫漫旅途中的若干场景,吃喝拉撒、打诨斗气,全部在加泰罗尼亚山区实景拍摄、自然采光,长到几乎无节制的镜头,连全片简单的对白用的都是加泰罗尼亚语。强烈的反戏剧意图,表面上颠覆了原著的浪漫主义气息,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诚实而饶有兴致地探讨了塞万提斯笔下著名人物的另一面。《手册》评价甚高,认为其“在电影发展面临极大困境的今日,试图以与正规电影机制区隔的方式,开辟一条电影真正该走的路”。 榜单上的埃里克·侯麦与雅克·里维特,虽也可归入常客一类,但鉴于其身份对于《手册》的特殊性而理应另叙。特吕弗英年早逝,戈达尔业已游离于主流电影视线外多时,“新浪潮五虎将”中其他三位已入耄耋之年,却老骥伏枥,侯麦、里维特与夏布洛尔在同一年内推出新作,这本身就是值得《手册》乃至整个法国电影界评论界晚辈们为之欢欣之事。三部作品中,夏布洛尔的黑色喜剧《被切成两半的女孩》上映前宣传铺天盖地、反响却一般,《手册》主编让-米歇尔·付东评论其“完全缺乏神秘感”;相比之下侯麦与里维特都改编起了法国文学名作,反倒赢得喝彩连连。 据称是侯麦最后一部剧情长片的《爱情誓言》,改编自十七世纪作家欧诺黑·杜尔非的长篇代表作《阿丝特蕾》。侯麦在自己这第四部历史剧中不仅显示出对原著的极大尊重,且继续着在自己半个世纪电影生涯里一直在探讨的爱情与文学的母题,表面上看似遵循文绉绉的古典戏剧模式,实则浸透着这位文学底蕴深厚的老导演对电影语言探索的想象力与自由度。 同样诉诸于传统文学的里维特,第二次改编起了巴尔扎克,以熟练老道的大师姿态拍出了《别碰斧头》,由室内场景扩至户外,浓烈的戏剧舞台风格,角色言辞间妙语机锋、高潮迭起,现场收音、摈弃配乐,两位主演的演出也为影片平添戏剧张力,里维特也仍旧不放过他的女主角们,后者在他的镜头前几乎永远为命运所诅咒。侯麦与里维特的新作分别被称为两人最美的影片,他们也都到了足以自信地操纵电影语言的阶段,题材、类型与内容都不再是枷锁。 首先出现的总是几个熟悉的名字,范·桑特、大卫·林奇、昆丁·塔伦蒂诺和贾樟柯,他们是近年来《电影手册》十佳的常客。加斯·范·桑特继2005年《最后的日子》后再度折桂。 《电影手册》一直注意从那些名声平平的“新人”中发掘闪光点。入榜影片中最“小众”的当属西班牙导演阿尔伯特·塞拉的首部长片《骑士梦》,强烈的反戏剧意图,颠覆了原著的浪漫主义气息。 侯麦与里维特这两位昔日的“新浪潮虎将”年已耄耋,却老骥伏枥,在同一年内推出新作《爱情誓言》和《别碰爷头》,这本身就是值得整个法国电影界为之欢欣之事。两部新作分别被称为两人最美的影片,他们都到了足以自信地操纵电影语言的阶段,题材、类型与内容都不再是枷锁。 原载:《文汇报》2008-02-1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