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恰同学少年》与观众的精神需求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嘉娜·沙哈提 参加讨论
2004年的秋天,我第一次看到了《恰同学少年》这个剧本,连夜一口气读完,被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和一个个特立独行的青年学子形象所感动。在感动的同时,也感到压力很大。这部剧反映的是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的生活,无疑属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范畴,而这类题材电视剧如何才能做到深刻主题和艺术体现并重,真正打动观众的心,也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看完剧本,我想,《恰同学少年》或许给我提供了一个机会,去探寻一条拍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新路子。
    《恰同学少年》反映的是一个血雨腥风、动荡不安的年代,但是从一开始就确立了画面的风格要清新亮丽。因为我们不是以还原历史原貌为最高追求,而是力求将人物的内心状态外化到屏幕上,凸显人物的精神风貌,凸显人物的内在气质,凸显人物的人格魅力。我们将这一原则完全贯彻在服装造型的设计、场景的选择和画面构图的取舍中,而这一风格不仅符合我们最初要拍一部青春偶像剧的定位,也获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因为在我们的理解中,无论生活的原貌是什么样,当你用一颗纯净的心去面对它的时候,在你眼中呈现的世界基调就会是明亮的、昂扬的、充满阳光和激情的!这也正是当代青年和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契合点。
    比如剧中集体朗诵《少年中国说》那场戏,一群白衣胜雪的青年学子,在清晨的一师校园中,在迎风翻卷的校旗下,齐声朗诵《少年中国说》中那些振奋人心的文句。我相信电视机前的观众一定会有一种冲动,加入到他们中间去,跟着他们一起高声朗诵。在拍摄现场,我也深深被那种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所感动。这样一群青年,在那样的年代中,无论自己正身处什么样的青春困惑,无论国家的多舛命运带给他们怎样的磨难,他们依然可以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去呐喊出“少年强则国强”这样充满责任感的话语。这场戏的情境把握、演员表演和画面体现,都是紧紧围绕着剧本所要揭示的精神主旨而设定的。
    在开拍之前,所有的青年演员都提出了一个困惑,就是他们和那个时代的青年人,无论是在所处的社会环境还是自身的行为方式上都有距离,剧中人物让他们感到可望而不可即。针对这一点,剧组决定对青年演员们进行封闭式的集中培训。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内,不仅要求他们每天研读剧本、背诵古文、练习写毛笔字,还请编剧黄晖、剧本指导盛和煜和毛新宇博士给他们讲课。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帮助青年演员们了解时代背景,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同时也是为了让他们“收心”,暂时脱离外边喧嚣生活的烦扰,更好地投入到角色的塑造中去。在以后的拍摄中,事实证明,这个集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能够在电视剧拍摄之前,拨出专门资金和腾出精力组织演员们进行培训,在当今电视剧制作中是不多见的情况。这也说明了制片方不惜成本,沉下心来,要做一部好剧的决心。为此,作为一名创作者,我深感欣慰。另外,在拍摄时,我们给青年演员们提出了一个原则:那就是体验人物所处的情境,从真情实感出发,用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去带动人物,赋予他们鲜活的生命,而不是去刻意地模仿和表演。
    毛泽东的张扬不羁,蔡和森的平实坚忍,杨开慧的轻灵可爱,向警予的豪爽大胆,都是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从演员身上挖掘到的他们自身所具有的特质。于是我们引导演员在创作角色的过程中,把他们自己的气质赋予了人物,使他们所扮演的角色真实生动。随着拍摄的深入,青年演员们逐渐放松了心态,他们的表演越来越投入,越来越自如。这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惊喜,也赢得了观众的心,这也是《恰》剧能够得到广大青年观众认可的原因之一。
    《恰同学少年》的成功不仅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工作人员感到欣慰,同时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无论是什么题材的电视剧,坚实的剧本基础、全体工作人员的热情投入,创作中每一个环节的精雕细琢都是必不可少的。而《恰同学少年》这样一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要想深入人心,就要求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新颖的选材、独特的视角、鲜明的立意、崭新的风格、准确的定位,这是决策者和创作者共同坚持的追求,是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有益的探寻。
    在电视剧如何弘扬主旋律这个问题上,一直以来都有一个误区,那就是它往往是主题先行,形式僵化,内容空洞而缺乏说服力,无论剧情还是人物,都会让观众产生一种疏离感。但是在《恰同学少年》播出后,许多青年人在网上发表的言论却超出了我的想像,让我在惊喜之余,也受到了启迪。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总是困惑于当代年轻人对日韩偶像、欧美明星的追捧,但作为一个电视人,我们是否也应该反省,我们有没有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我们有没有成功地给他们塑造精神偶像。这不禁让我想起2000年热播的一部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剧在《北京青年报》上曾经引发过一场关于精神偶像的激烈讨论:谁是我们时代的英雄,保尔还是盖茨?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民族英雄,一个是美国当代商界的传奇人物。当时我就在想:以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辉煌,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难道就找不出我们自己民族的时代英雄吗?当《恰同学少年》播出后,网上许多年轻人把毛泽东等一批革命先辈确立为自己的精神偶像时,当剧中所弘扬的精神得到了观众强烈的呼应时,我心里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该剧的成功,恰恰说明观众需要主旋律电视剧,需要一种精神信仰的指引。
    如何使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深入人心?不仅立意高远、导向明确,还应该好看耐看,这条探寻之路将会是漫长的,《恰同学少年》只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作为一部文艺作品,当我们要传达给观众一些美好高尚的情怀时,我们应该抛开说教的面孔,用真实的情感走进他们的内心,寻找最深层次的共鸣,只有这样,作为创作者的初衷才能最终实现。
    观众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对于文艺作品的判定。《恰同学少年》暗合了观众的一种心理需求,因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对理想的渴望,对信念的追求。电视作品正应该去满足他们这种精神上的需求,只有这样,观众在被感动的同时,才会进行反思,文艺作品才能达到最好的结果。
     (作者系《恰同学少年》导演之一)
    原载:《文艺报》2008-3-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