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人生最重是精神——《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观后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章柏青 参加讨论
“人生最重是精神”——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家廖仲恺的一句诗。《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可谓深得此诗之真谛!
    这一真谛已化为影片之灵魂!
    76年前,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以无与伦比的意志与坚韧,克服了难以想像的艰难险阻,代表4亿中国人单刀赴会——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他名落孙山,却切切实实地开创了中国人站在奥运跑道上的历史,向世人昭示了一个民族不甘落后,追赶世界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迎来了今天全世界向13亿中国人欢呼的北京奥运会的举办。
    艺术作品呼唤精神,不是直抒胸臆的呐喊!故事影片归根结底还是要写人,要塑造人物的个性。否则,即使是个好题材,也很容易落入到简单化的图解主题的窠臼!
    可喜的是,这部影片把这两者十分融洽地结合在一起,以一个人的视角,激起了全民族的震撼,取得了艺术上的双赢。
    影片中的主人公刘长春无疑是个民族英雄,同时又是上世纪30年代一个极为普通的青年。影片开始,他只是作为一个体育特招生被张学良招进东北大学体育系,奥林匹克对他既朦胧又遥远。影片并不拔高他。镜头只是展示他对跑步的痴迷。编导由此开始细腻地描绘出了他那清晰而又曲折的心路历程。在东北大学学习期间与日本选手的比赛,使他明白竞技体育可以表达民族的自强与自信;体育精神与民族精神一旦融会贯通,就能产生无限的原动力。轮船上赛跑的戏为刘长春在奥运会开幕式之前赶到洛杉矶赢得了时间,同时表达了刘长春必胜的信念与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洛杉矶赛场上的100米比赛是影片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在海上漂泊一个多月的刘长春,这是一场不公平的对抗,虽败犹荣。影片向全世界展示的是主人公顽强拼搏的毅力与坚不可摧的意志。
    影片把人物的精神与个性刻画得如此水乳交融,得力于编导者在艺术上的别具匠心,别出心裁。一是不回避历史沉重、悲怆的基调。这种基调形成了人物行动的阻力和自始至终的悲剧感。然而,编导者却把阻力化为主人公搏击命运的动力,把悲剧感化为悲壮美,全片透视出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苍凉豪迈之美。二是讲究叙述上的虚实相生,张弛有致。影片摒弃流水账式的单一叙述事件过程的写法,而是把心理叙事与客观现实的叙事生动地结合起来。刘长春在船上迎着暴风雨锻炼这场戏,与其说是展示环境的恶劣与艰苦,不如说是刻画战士在冲锋号即将吹响时刻,所按捺不住的兴奋、激动与喜悦。刘长春下船后赶往奥运赛场,却被堵在半路,他只能弃车狂奔。那场戏中,无论是街道、车辆、路人的状态都那样地富有历史感。待冲进场馆,画面上出现了大量的观众与激动的比赛场面。编导者将实景、特技与历史资料如此严丝密缝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紧张、凝重的历史氛围,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的奥运历史由此开始!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结尾的构思是令人惊奇与赞赏的。这是刘长春参加的最后一场200米比赛。在这场几乎没有比赛镜头的比赛中,编导者却把刻画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发挥到了极致。在比赛之前,影片插入了大量的主人公回忆、思索的画面,民族的苦难、同胞的嘱托、家人的激励、友人的叮咛,都化为一种内在的力量推动着主人公奔向拼搏的战场。影片略去了具体比赛的细节,把镜头牢牢定在刘长春充满力量与美感的跑姿与脸部庄严而神圣的表情上,最后定格。胜败此时不再重要, 事实上也不必要再去交代比赛结果。这种凌空落笔,由实而虚的艺术处理,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阔的想像世界。刘长春顽强而曲折的拼搏之路,是中华儿女奔向奥运之路,也是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之路。有限的画面展现的是无限的艺术联想。刘长春作为有独特个性的艺术形象在某种意义上已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形象,他的精神世界、精神力量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内蕴力的象征。
    原载:《文艺报》2008-7-1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