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作为电影市场的终端环节,在整个电影产业格局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有产业研究学者称,城市电影院已经成为新世纪电影工业的主体。对于中国电影产业来说,影院不仅是大电影市场多窗口、多渠道的发动机,而且也是电影资本循环的主要途径。所以,扩大影院数量,合理影院布局,提升观众规模,培养观影习惯,完善服务体系,打造影院品牌,将是未来影院建设和经营长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近日,在金鸡百花电影节期间举行的中国电影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院线代表和电影理论家一起就 “文化大繁荣与影院建设”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探讨。 影院在放映和传播娱乐同时应承担精神文化建设的责任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电影产业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支柱性产业。作为在发行和放映方面承担着主要任务的电影院线,是检验电影艺术和商业效果的重要环节。观众的观影人数和银幕的数量布局会影响票房和市场份额。从娱乐走势和精神文化建设两者之间的关系来说,影院在单纯放映和传播娱乐的同时,还应当承担起精神文化建设的责任。 来自内蒙古大学的卢雪菲认为,如果电影院只是放映技术单边主义或者是艺术边缘化的纯娱乐影片,那么就仅仅是对娱乐大潮的推波助澜。“在当前的社会文化体制下,电影院并非是一个单纯的商业机构,而是建构在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之中的文化企业。”她认为,选择什么题材什么风格的影片在什么档期放映,是否应该使电影院线更加专业化和规格化,作为文化企业的电影院线究竟应当怎样承担起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承的责任, 是电影院必须面对和认真考虑的问题。” 对此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刘浩东也深表赞同。他认为,影院作为电影消费的终端部分,是影片传播社会价值的前沿阵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影院将更多的放映时间和放映空间留给优秀国产影片,特别是那些体现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歌颂真善美的主旋律影片。这意味着,院线和影院经营方一方面要继续探索产业创新之路,同时,又需要扮演好必须承担的公益角色。 影院分布应形成高中低多层次的结构体系 据权威部门统计,目前我国银幕数约为3500块,从理论上说,每块银幕大约需要覆盖一个55公里长、50公里宽的矩阵,假设将这块银幕安放在矩阵的中心位置,那么从矩阵的边缘到达中心的最短距离也是25公里。当然,这只是一个理论数据,事实上,这3500块银幕分布在直辖市、东南沿海发达城市以及极少数的中西部城市。而且,在每一个城市中的分布也不合理,改建的院线往往分布于市中心,而居民聚居区域内很少。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不无感慨地说:“提高影院的方便性是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他说,他们通过对北京城区影院观众的抽样调查,观众对影院的方便性不满意度比较明显。因此,在影院的建设和改造中,要继续提高影院的建设密度,使影院空间间隔更加合理;同时,要理性选择影院地址,在考虑交通方便性、停车方便性的同时,使之更接近生活区、居住区、休闲区;新建和改造影院应预留足够空间,向10厅以上发展,增加影片的差异性和影片的放映密度;现有影院也要为观众的交通、餐饮、停车等等尽量提供方便和引导,解除观众的“先顾之忧”。 刘浩东认为,我国影院的结构过于集中,高标准影院发展迅猛,且成为票房上升的主推,中小影院发展势头不足,没有形成高端、中端、低端影院合理发展的良性结构。重视中小影院的发展,扩大其在影院结构中的基础性地位,对电影院线的发展举足轻重。 “中小影院尽管没有高标准影院‘大而强’的特征,分布也比较分散,但这块市场也不可轻视。中小城市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城镇以及大城市中的社区是中小影院发展的主要地区。数字影院在中小城市的兴起成为新亮点。”刘浩东介绍说,如广州大地院线将影院建设瞄准中小市县,根据城镇人口数量建设对应的2K数字影院,目前在湛江等地已有成功实践。东方永乐数字院线在上海社区推行社区数字影院,雅图数字影院在西安开设社区影院,九州中原在全国地市县级城市投资发展1.3K中档数字影院,正在全国启动第一批200家影院投资发展计划,截至4月中旬已落实100多个电影院。这些影院中有的已经取得一定成绩,有的仍在探索摸索之中。 此外,万达、中影星美、广东珠江等院线也在进军中小城市影院市场。万达院线包嘉忠曾提到,万达在影院建设标准化上将有三个版本同时推进,即在北京、上海和其他特大城市建设豪华版影院,同时发展满足一般观众普遍要求的标准版影院,以及中小城市、二线城市使用的简装版影院。这不仅对万达适用,对中国影院的构成体系而言,同样是一种合理的规划。 影院应重视经营树立形象形成品牌 院线同质的现象也受到了专家们的关注。大家认为,现在这个现象很突出,院线间差异不大,观众可选择性小,尤其是“大片一上马”就占据了各大院线的大部分银幕。这种状况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影院没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会造成观众只看电影,不看影院的结果,这势必影响了影院的发展和品牌建设。 “做好影院的经营工作,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影院观看电影,这无论对于电影市场还是影院自身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电影家协会组联部宋展翎认为,中国的影院经营历来缺少理论指导,影院的上座率和票房成绩往往取决于影片质量的高低,影院的经营基本停留在对影片的宣传推广上,与此同时,影院也很少有宣传影院自身的意识,即便做广告也多是宣传影片,几乎还没有影院真正做过让人关注的影院广告,自然也就谈不上形成影院的品牌了。其实,“品牌效应”是营销手段中最重要、最有效的一种,影院应找准自己的特色,树立影院的形象,打造影院的品牌,在观众中形成“品牌效应”。 清华大学的赵曙光也提到,影院经营中的促销活动应提高准确度和效率。因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收入水平的观众,对于影片价格、类型、演员以及各种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和偏好是有差异的。影院在影片的促销方面,需要选择合适的影片元素和推广方式,选择推广宣传的合适时间、地点和渠道。此外提高影院的服务水平,改善影院的硬件条件,提高影院环境的舒适性、时尚感,充分利用影院空间进行广告开发和策划,与银行、超市等人流密集行业、企业良性互动,密切沟通中高端人群集中的机关企业学校写字楼居民小区,将交易营销转向关系营销,在打造影院品牌的同时培养观众的影院忠诚度……等等,也都是影院提升经营效益,扩大市场容量的重要内容。 建立中国艺术影院为优秀低成本影片开辟放映市场 “电影《盲山》在北京上映,一般电影院每天只给安排2~4个放映场次,同期上映的《谍影重重3》却享受着一天14场之多的放映规模。影片《图雅的婚事》虽然携柏林金熊奖之誉而归,但该片在4月份上映20天之后,全国票房尚不足150万元。”北京大学的秦海燕认为这并不代表如《图雅的婚事》《盲山》这样的影片就没有票房价值,商业大片与低成本影片有不同的价值,就应有不同的放映形式,将二者放在同一竞技台上进行比拼与考量显然是不公平的。在商业影院上映低成本的影片,制约了它的价值实现,因此,占国产电影多数的低成本影片,呼唤能够保障其价值的专有院线的诞生。 一些好的中低成本影片,在各院线都匆匆而过,根本不可能给他们长期放映赢得口碑慢慢积累票房的机会。这无疑会影响这一部分优秀影片的生产动力。秦海燕等一些专家都认为建立艺术影院迫在眉睫。 对此专家们还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是在现今中国的电影环境下,艺术影院乃至艺术院线的建立不仅仅是资本运作就能解决的,确实需要政府的重视和协调,甚至是资助与扶持。二是现有的大学里已经有了各种形式的电影社团,已经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艺术电影的热爱者。据悉类似高校院线已经被有关部门审批并许可,那么应考虑是否可以以此为基础,联合全国高校影院,建立一个艺术院线。三是艺术电影影片片源自我保障的问题。艺术影院可以参与低成本艺术影片的创作作为自我保障片源,满足每月甚至每周能够放映新鲜的艺术电影,也可利用资料馆的片库进行经典电影回顾、主题电影放映等活动。在条件逐渐成熟后,还可联合相关影院或与相关院线一起举办小型中型的国际艺术电影节,扩大丰富影片的片源。更重要的是,借类似平台,激励新人,开阔视野,提高国内艺术影片的质量。 原载:《文艺报》2008-9-18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