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国电影进入产业化的历史格局以来,一直在探讨主流电影的商业诉求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诉求的相互融合,可是在过去的商业电影中,这类成功的范例实在凤毛麟角。进入新世纪以来应当说达到了一个标志性的历史阶段,使中国的主流电影真正实现了电影的商业取向与文化取向的有机整合。影片《超强台风》利用大量的传统特效制作手段和数字化技术,在灾难片的创作领域实现了中国主旋律电影与类型影片的相融,进而完成了主旋律电影类型化的现实转型,为此,《超强台风》在本土电影的产业化进程中就具有了一种引领性的积极意义,它为我们本土电影的现实发展提供了一个符合电影市场规律的成功经验。 过去我们经常把类型电影与“主旋律”电影对立起来,把类型影片作为一种游离于主旋律电影之外的“另类”来看待,其实,归根到底,类型影片的深度模式无一例外都应当是“主旋律”的。有许多类型影片之所以没有赢得更广泛的市场,其中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偏离了“主旋律”的心理轨迹;破坏了中国观众长久以来所积淀的对传统电影样式的认同。中国电影在表层形态上的类型样式与在深度心理的“主旋律建构”其实是赢得市场的一种有效途径,《超强台风》的类型化模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作为一部类型化的灾难片,《超强台风》对于台风的视觉化表现无疑是这部影片表述的中心环节。在我们无法重演自然界真实台风来到的情况下,如何逼真地再现灾难情景便成为影片制作的关键所在。导演冯小宁自电视剧《北洋水师》开始就善于利用传统的模型制作技术再现中日海战的历史奇观;后来在影片《黄河绝恋》中又制造了日军飞机悬挂在山崖上的惊险场面;直到《超强台风》,冯小宁带领的特技制作团队已经能够完成在传统特技制作基础上与数字技术的完美整合。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人群在铺天盖地的海浪中奔跑的情景和直升飞机在台风眼里盘旋救人的场面,都是这种传统与数字两种特技技术相互结合的产物。在中国本土电影尚未形成类型电影的产业化模式时,冯小宁的这种兼容性的电影制作观念,既能够解决资金相对短缺的产业链问题,同时又能够满足中国电影观众对于本土电影的商业化的心理诉求。 类型影片归根到底是电影商品化的产物,是为顺应观众市场需求所创造的电影系列产品。灾难影片与一般的故事影片不尽一致的地方在于,观众在内心里尽管不愿意看到生命的死亡,但是他们却希望能够看到灾难的真实景象。这就是他们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涌进被恐怖、被惊悚、被灾难所笼罩的电影院的愿因。可见,恐怖与灾难在电影的叙事过程中演变成为一种能够供人观赏的心理游戏。所以恐怖的威胁在观众对电影的接受过程中会时常转变为一种摆脱恐惧的快感。只是这一切以影像为基础的主观心理感受,永远也无法解除来自于客观世界的现实灾难。《超强台风》没有回避在灾难来临之际人们的恐惧和慌乱,也没有回避灾难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损失,但是它并不是一部让人们如何认识自然界变化规律的影片,尽管这部影片具有许多深刻的启示,但是,当滔天的巨浪退去之后,人们并没有被这罕见的灾难所吞没,他们依然坚强地面对着未来的生活,这不就正是电影所要提供给观众的集体想像吗? 《超强台风》的视觉冲击力不亚于一部战争电影,但是影片的创作者并不仅仅满足于对观众视听感受的冲击。在狂风肆虐、恶浪滔天的灾难目前,《超强台风》的叙事主题始终定位在人道主义的精神层面上,在灾难来临的时刻,人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保护人的生命不受狂风的涂炭,不受海浪的侵袭。这种对于人的生命的珍视,使我们不由想起了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时,党和国家对于灾区所采取的一系列救助行动,其实都是立足于一个最基本的目的:救人。现在,我们又在一部电影的叙事情节中重新感受到同样的主题,这表明我们的电影创作在涉及类似问题时,所关注的基点是站在了与国家与民族利益完全一致的立场上。影片中的市长在灾害即将来临的时候,首先强调的是“在任何情况下,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永远是第一位的”!面对巨大的自然灾害,救助一个人,就等于救助一个世界,而且在《超强台风》中所关注的不仅是人的生命、国家的财产,还包括被疾风卷起的小狗与在鱼缸里惊恐不安的金鱼,所有的生命都在这次超强台风中经受了生死的考验,更不用说城市里千千万万的人的性命。在电影中,包括我们在现实中面对天地之间的这种骤然色变时,我们非常容易想起老子的一句箴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字面上看,好像说的是无情的宇宙,是一种没有道德戒律、不受善恶驱使的冷酷世界。其实,老子的真正意义并不是说天地没有仁爱,而是说天地对于所有人的仁爱都是同样的,正如至乐无乐,至爱无爱。在老子的道家哲学中往往把世间万物的最高境界引入无极。所谓“天地不仁”,其实是讲在天地的境界中没有远近亲疏、没有尊卑贵贱,无论是帝王还是乞丐,是雄狮还是蝼蚁,世间万物都要面对狂风暴雨,山崩地裂,生老病死,在自然界的天地大法面前一律平等。然而,在灾难目前,人类虽然不能够消除灾难,但是却可以降低损失,凭着科学技术的力量和人类的智慧,我们能够把自然界对于人类的伤害尽量减少。在根本无法控制的自然界的力量面前,人类为生所做的一切,不论是哭喊、是呼号、乃至于悲鸣;不论是拼搏、是抗拒、还是挣扎其实都显示的是人的精神。 客观地说,无论就人类历史发展而言,还是就一个国家民族的进程而言,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都注定要经受这样或那样的危机与困境,乃至于各种不同灾难。而如何面对和克服种种灾难,摆脱种种难以摆脱的困境,成为国家、民族、人类所面对的共同主题,也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生存的共同主题。当一个灾难骤然来临的时候,人们可能更关注的是在灾难影片中能够给人们现实处境带来的教益和启迪。其实,电影开放型的叙事文本系统,与变动不居的社会历史之间早就存在着一种互动互映的关系。电影超越现实的想像可能会对人们所尚未经历的现实生活提供某种预言式的文本,有时这种虚构的叙事形态会变得比现实生活更加真实。这也许就是电影现实性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中国的主流电影在制造观众认同对象的时候,通常关注的是对“社会英雄”的塑造,并且在强调这些人物社会作用的同时,把他们的形象加以神圣化。但是由于这些人物的社会地位与普通观众身处的现实境遇存在着不可弥合的等级差异,加之他们在电影中所完成的社会价值也无法与观众生活的平凡相一致,所以,造成了我们主流电影里的“社会英雄”与电影消费群体之间的认同疏离。为此,在主流电影中建构能够被普通观众认同的人物形象,即成为弥合这种心理距离的一种有效方式。影片《超强台风》塑造的男主人公虽然是一个城市的市长,他要面对的不仅是台风,还有120万人的生死抉择和天文数字的经济损失,包括可能发生的社会混乱!但他并不是一个只在办公室里指手画脚的领导,而是一个亲临灾难现场、与渔民们一起抗击狂风与海啸的勇士。在18级的超强台风侵袭下,在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危的时刻,他出现在大坝上,高矗如墙的巨浪就在他的背后向大坝涌来,他不仅没有退缩,反而和大家一起抗击灾害,他甚至跳进水里与鲨鱼搏斗,在狂风暴雨中,他的人格力量对于百姓内心的激励与鼓舞远远超过了他发布的行政命令。尽管我们不能够排除作者在故事情节上带有很重的理想主义色彩,但是我们还是喜欢看这样一个激情似火的英雄,而不愿意看到那种四平八稳的人物形象。《超强台风》表现了人的生命在自然界的无比脆弱,人类的力量如此渺小,狂风可以把汽车吹上天空,海浪可以把船只抛向堤岸,所以人类只有更加坚强地团结起来,才能够拯救自身的生命。 《超强台风》是一部主流电影,不论是从文化精神的传播还是从电影产业的发展来看,中国主流电影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引领中国电影产业的历史步伐中,主流电影起着重要的领军作用;在划定整个中国本土电影商业格局的博奕中,主流电影担当了民族电影业的核心力量;在文化精神的领域,面对世界上各种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价值体系的对立与冲突,我们的主流电影——这种具有极大传播效应的当代媒体,同样是一种传播、弘扬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体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大众文化精神取向、提高民族公共道德意识的有效方式。现在,《超强台风》在一个类型化的电影叙事体系中,成功地实现了电影的经济诉求与文化诉求的相互结合,进而为中国电影的类型化之路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成功的经验。 原载:《文艺报》2008-12-09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