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人家》是近年现实题材创作中少有的直面当下社会生活的电视剧,在中国民营企业革新与江南风情表现两者结合上都鲜活可感。剧作鲜明透露出浙派电视剧关注现实、落脚地域、正视矛盾、勇于探索的文化品质。 一幅改革开放30年的全景画卷 由浙江影视集团投资拍摄的28集电视连续剧《十万人家》目前正在央视一套热播。《十万人家》以十六大以来“转型中的浙商和浙商的转型”为创作命题和故事架构,讲述了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一个以传统桑蚕丝绸为支柱产业的水乡古镇,在经济社会发展遭遇生产要素短缺、环境承载有限、经济全球化挑战时,如何“腾笼换鸟”、脱胎换骨,实现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故事。该剧被央视作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重点献礼剧,安排在2008年尾作为压轴大戏播出。该剧一播出即激起强烈反响,收视率飘红,各界纷纷给予好评。 日前,由该剧出品方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广电集团、浙江影视集团联合主办的《十万人家》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会上 ,专家们对该剧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剧题材新颖,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分量,是一部大气磅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精品力作,是浙江献给改革开放30周年的优秀作品。 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专家们认为,电视连续剧《十万人家》主题鲜明,思想深刻,艺术地反映了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在浙江的实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原中国文联副主席、文艺评论家仲呈祥指出,《十万人家》的精髓,就在于主创者有自觉的历史意识和严肃的人性思考。剧中沈氏集团的发展就是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其艰辛历程也是改革开放和民族复兴的缩影。这部剧与其说是主创者对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工业艰难前行的讲述,不如说是对一种民族精神的礼赞。《光明日报》总编室主任沈卫星赞扬《十万人家》的题材非常具有代表性,它全景式展示了改革开放生动的实践,从更高的层面解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和意义,揭示了科学发展的主题。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文艺评论家郭运德认为,《十万人家》以敏锐的艺术视角,敏感地抓住了乡镇企业在经历了粗放性发展阶段之后,如何深化改革、走出困境、开拓市场的关键症结,特别是在——家族企业的更迭换代——乡镇企业的产业升级——传统企业的现代化转型这三个关节点上,进行了深入细致、别开生面的艺术化诠释,让剧作理所当然地占据了一个历史高点,取得了突破性、转折性的艺术成就。它对社会转型经济转型时期浙江商人从个人到企业、从精神到心理的困惑和突破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真实细致的刻画,对民营经济在改革发展中的关键症结进行了艺术化的诠释,艺术地融入了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理念,题材新颖,有着很深刻的现实认识价值和深厚的思想内涵。文艺理论家杜高说,该剧深刻地透视了一个民间家族企业从市场经济萌芽时期的诞生、繁盛、困境和在艰难中走向未来的历史进程,启发观众对现实生活的理性认识。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说,《十万人家》非常巧妙地利用传统的故事来肩负一个重大主题的叙事,演绎时代的主旋律。虽然只是钱塘古镇一个角落,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民营企业一个点,但它是在一个火热生活的时代大潮流里面进行的结果,有关沈万家和三万蚕农、三千绣娘、两百个纺织技工的故事,分量和意义就很不一样了,它就具有了最为深广的历史的真实,最为强烈的时代的精神。 崭新的商人形象 《十万人家》以一种厚重而不失细腻的镜头语言,成功地塑造了沈万家、梅同春等一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深受专家们好评。 专家们特别指出,沈万家这个现代商人的形象为中国影视人物画廊奉献了一个崭新的典型形象。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孟繁树说,这个形象是新的、独特的,有新的认识价值、新的审美价值,而且达到很高的程度。通过他,我们感觉到中国的希望、中国经济的希望、中国商人的希望。这个人物身上负载着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价值。郭运德认为沈万家是一个全新的“成长中的典型”。过去塑造的改革人物,都是像“乔厂长”、“李向南”那样大智大勇、所向披靡的人物,但沈万家是个完全不同的角色,他经历了从窝囊废到现代企业家的成长过程。这个人物不是概念的,他从一个单纯善良、没有野心和谋略的富家子弟,在懵懵懂懂中不断被尖锐的矛盾推向前台。他在无奈中接手,在困境中思考,在失败中总结,在被动中演变为主动,最终一步步成长起来,所以说是个成长中的典型。沈万家不是个一下子能说得清的人,他善良、单纯、富有同情心,他感性、热血、有时不免草率,他碰壁、失败、却善于总结思考;他执著、顽强、敢于为理想而奋斗,他是个特殊的“这一个”,也恰恰因此使这个人物产生了新鲜感,有了人格魅力。 杜高认为沈万家作为一个新兴商人的特点就在于他不仅仅讲商道,而且讲人道,他除了追求物质利益,追求金钱的利益之外,他更注重人性,和对劳苦民众的关爱和同情,他在困境中是从民众中去寻找解决商业危机的处理方法,他把人道的精神、人性化的东西带到商业行为里面去,最终因“义利天下”而获成功。他的执著、人性、善于思考、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都散发着当前我们社会所提倡的核心价值,所以这是一个新的商人的形象,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丁亚平指出,该剧人物性格鲜明,感情真挚,在曲折的戏剧冲突中展现出人性的丰富复杂,让人回味无穷。 恢弘泼墨与精细雕琢的有机结合 《十万人家》在艺术表现等方面的成功探索,也给专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艺报》总编辑范咏戈指出,该剧结构精巧、制作精良、恢弘大气,展现了一幅时代的传奇,在演绎民营经济的痛苦蜕变和自我突破历程上,富有艺术感染力。 曾庆瑞则强调,该剧将豪门恩怨、家族兴衰、都市商战等传统叙事主题融合在一起,推陈出新,演绎出一个浙商转型的故事,很有创意。中央戏剧学院电视艺术系主任、教授路海波认为,该剧有两个最大的看点:一是以小见大,从爱情、友情、亲情的视角出发,反映了浙商的转型以及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转型;二是象征手法的运用,能够让观众在表面的叙事之外,看到故事背后更深刻的东西。 此外,《十万人家》剧中浓郁的江南特色,也备受专家们关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周星评价,创作者把一个非常宏大也非常理性的主题,变成了一个非常感性、富有鲜明地域色彩、非常生动的艺术表述,化成了一个完整生动的艺术品。原《文艺报》常务副总编辑、编审李兴叶称赞该剧在描述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具有抒情的特点,体现了江南水乡独有的情调,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同时,专家们也就《十万人家》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部分专家认为,该剧作为“命题作文”,有些地方还存在理念大于形象的问题,沈氏家族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相对而言还缺乏历史厚重感,且家族企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不够清晰,沈万家、梅同春、韦娟三人的感情关系有点概念化,特别是沈万家和韦娟的破镜重圆有可能与观众的审美愿望发生抵触等。 原载:《文艺报》2008年12月27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