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与电影“硬实力 ——“中国电影如何走向海外?”之三”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丁亚平 参加讨论


    今年初,贺岁档影片制作与生产,深度挖掘与彰显特色资源,激发了大众观看影片、关注国产电影蓬勃发展的热情,呈现出电影产业的强大优势。中国电影如何进一步寻取和保持生机与活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怎样在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上继续壮大产业链,延伸市场变革,以更加多维、灵活的姿势与襟怀走向世界,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以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给人更多的期待。
    中国电影转身公司化与职业化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共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国际影响显著提高。与此相适应,加快文化发展步伐,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作用日益凸显。早在本世纪初,我国广播影视就开始实施“走出去”工程。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立足本土,放眼国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是,文化“走出去”,文化产品出口,文化国际合作,文化版权保护和开发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我国广播影视,尤其是电影走到文化产品出口的前面,通过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赢取更多的发展机遇,参与国际电影市场竞争,存在很大的空间。改革开放30年间,电影的观念、形式与娱乐作用及商品功能得到很大发展。中国加入WTO以后,电影市场不断地开放。增强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电影观念、电影体制、电影的改革、选择与竞争,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使我国电影产业获得抢占国际电影市场的战略机遇。当代中国电影向公司化与职业化转向,民营电影制作与个体化创作成为大众电影主流。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国际电影产业,会造成一定规模的萎缩。这无疑将给转型与发展中的中国电影产业崛起带来机遇。在一定意义上,金融危机将使电影市场产生更大的消费需求。国际经验表明,经济萧条时期往往是电影等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时期。走向世界,积极创新内容和形式,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其影响,拓展国产电影新的空间,加快实施中国电影“走出去”战略,适逢其时。
    打民族电影的“核心”牌
    走向世界的诉求和意识,反映了民族电影对主体化建构的欲望和跨国想象。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电影,从政策、观念、市场、信息、文化、经济(金融)、人才等多重意义上实现了最独特的建构、发展与跃迁。走向世界的中国电影在新时期的最初脚步,是从电影节获奖和与亚洲国家的合作开始的。1980年,影片《原野》获得威尼斯电影节世界最佳影片推荐荣誉奖;1982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和日本东光德间株式会社合拍的《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片中主演及编导、摄影、美术、录音、剪辑等都由中日双方共同出任。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带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使中国电影世界化脚步加快。1984年,《黄土地》在香港国际电影节上受到高度赞誉,随后在法、美、英、瑞士等多个国家的国际电影节上展映并获得奖项;1988年,张艺谋的《红高粱》在柏林电影节上夺魁。此后“第五代”迅速崛起,集体宣告了一个新的电影运动的开始。他们的作品,如《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盗马贼》、《晚钟》、《霸王别姬》、《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荆轲刺秦王》、《和你在一起》等,多次获得国际一流的奖项,在电影节上取得成功。这些影片,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富有一定的文化意识与影响力。在艺术表现与文化价值取向上,部分作品着意于文化“奇观”、怪异与民俗的以及落后的东西,使西方观众为其吸引,在发现了中国电影的同时,也强化、迎合了西方中心的主体意识。这也一度引来众多的热议、批评。中国电影“走出去”,需要增强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完成民族电影主体性的建构。
    让国产影片“墙内开花墙外香”
    民族电影的价值取向、主体性建构与电影的海外市场的开拓紧密相关,将国际市场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坚持电影文化生产中“商业主义”与创造力,“软实力”和“硬实力”结合,是实施电影“走出去”战略、增强中国电影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必由之路。
    2002年,张艺谋以《英雄》开启了中国的“大片”时代,同时也拓展了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的国际化空间。该片在北美最终票房达5371万美元;在法国也创出375个拷贝的纪录,被国外媒体誉为“中国最成功的一次文化出口”。北美等国外电影市场上的成功让中国电影进入西方观众的视野,推动了外国电影业界及国际电影市场对中国电影的高度关注。近年来,国产电影走出国门,积极打入海外市场。《天地英雄》、《那山那人那狗》、《暖》、《孔雀》、《世界》、《无极》、《功夫》、《霍元甲》、《三国志之见龙卸甲》、《赤壁》、《梅兰芳》等影片在亚洲国家、欧洲及北美主流市场成功上映,创造了较好的票房,受到了各国观众的赞誉,充分显示了中国电影的独特魅力。近30年来,中国与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累计合拍片约为560部,而据统计,与其他亚洲国家的电影合作达44部,泛亚洲合资制作、合作拍摄,呈现市场供需两旺的良好态势。海外市场已经成为国产影片生产动力和扩大盈利的重要渠道,为推动国产电影产业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尽管中国电影从全球市场得到的更多的还是合作拍片、版权销售,除少量影片以外,票房收入或合拍片收益难以尽如人意,但坚持将“走出去”战略提高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的高度,推动更多电影企业和电影产品参与国际电影市场竞争,在更新观念的同时,真正形成自己的一套,在创新力、海外市场的判断与影响力上积极主动,鼓励电影出口,推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电影品牌大有可为。加强与国际资本的合作,扩大国产影片在国际电影市场的份额,从容实施“走出去”战略,获得广阔的电影市场,是中国电影必须面对的。
    电影是一种文化消费品,在学习、借鉴境外机构的市场经验的同时,坚持继承与变革、本土电影和国际市场并举,让国产影片“墙内香墙外也香”,借力发力,扩大中国影视品牌在海外的影响,使中国电影大步走向全球。民族电影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在世界影业市场的崛起,人才与资本、商业与经典、本土与海外优势互补,中国电影与中国话语的“魅力攻势”交融,是做大做强中国电影产业的共同基础。中国日益增长的软实力,成为中国电影最有价值的工具和资源。这种背景正孕育出新型的讲述“中国故事”、激发奋斗热情与进一步拓展世界市场的中国电影。
    (本文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所长)
    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4月30日第07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