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赣西靖安客家山歌的社会民俗探析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李莉 参加讨论

    靖安县位于赣西地区北部。峰峦层叠。木竹繁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川毓秀。风景秀美。是江西唯一的国家示范森林公园。曾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赞誉“虽为千家县。正在清华间”。
    靖安客家是该县一支重要而又特殊的居民。他们不仅有独特的语言、习俗和心理素质。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其特色。靖安的客家人大部分像其它地方的客家人一样。由于战乱、灾荒等原因从外地迁来。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原居地域人多田少。不足供应。为向外开拓而来。据农村调查统计。全县有八十四个姓氏。占总姓氏数的百分之八十。据记载自元代就陆续的迁入。长期以来在保持自己原有的习俗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生活习性。这一切也同样反映在靖安客家山歌之中。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初步探析。
    一、与生产劳动相关
    靖安客家山歌质朴、清亮。与西北、东北的粗犷、高亢。与西南及吴语地区的委婉、纤巧都有所不同。其旋律、调式、歌词格律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歌词多为七言或三、三、七言。内容有歌颂历史名人的。有歌唱爱情的。有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还有即景而唱的“见子江”。歌唱场所不定。有时在田间。有时在山上。如上山砍柴时。边走边唱。并用镰刀以舞蹈的动作有节奏地敲打挑茅柴用的枪篙。名曰“打耸篙花”。其姿势及音响均十分优美。
    靖安客家山歌中。尤为有特色的是“打鼓歌”。客家人对耘禾、垦茶山等适合大伙干的农活。向来都是互相换工大家一起来做。这时。东家便要花“双工钱”请一名善于唱歌。又富有指挥能力的歌手。来组织大家边劳动边唱歌。歌手右侧腰前挂一面小鼓。两手各握一把系有彩带的小鼓槌。有时双槌击鼓。有时右手击鼓。左手在鼓皮上一按一松。发出“咚笃”之声。鼓声伴歌声。激励劳动热情。所以又称这个歌手为“鼓师”。称在这种场合下唱的山歌为“打鼓歌”。唱这种歌有一定的程序。如启号(早晨开始)、望茶(半上午)、谢茶、刹号(傍晚收工)。等等。不同的程序唱不同的歌词。除了这些必要的程序所唱的歌词外。则由“鼓师”选择其他内容。先发音引大家齐唱。如刘(刘备、关羽、张飞)、薛(薛仁贵、薛丁山)、杨(杨家将)、祝(祝英台、梁山伯)等。如遇两伙唱歌的队伍走到一起来了。则要相互对唱。对歌的歌词往往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随机应变。即景即事而唱。靖安客家的“打鼓歌”。在60年代还参加过宜春地区的民歌汇演。获得好评。
    二、与婚姻习俗相关
    客家人的旧式婚姻程序大致是说媒、送八字、合八字、定婚和迎亲。与汉族其他民系基本相同。只有某些差异。客家人嫁女一定要哭。说不哭就不得发。不过所说的哭。实际是唱。其词都是七个字的顺口溜。有的唱十二个月花。有的唱《增广贤文》。哭时。将自己的亲人及为出嫁者服务的媒人和艺匠等一一请到房中来听。其内容。根据哭者与听者的不同关系而定。有感谢养育之恩或关照之情的。有寄以期望或嘱咐所托之事的。听哭的人要给钱。名曰“叫戴包”有些女亲属还会以“哭”的形式相回赠。内容多为规劝和祝福。解放后。自由恋爱结婚。多数出嫁者不哭了。
    过去客家人结婚的当天晚上还要举行交杯仪式。此举类似本地人的“闹新房”。但要更简单一些、更文明一些。就是在大方桌上点一盏“七星灯”。摆好两个装有熟鸡腿、熟鸡蛋的小碗和两个装满米酒的酒杯。要新朗新娘互相敬酒敬食。主持交杯仪式的人要按照不同的程序敬献祝辞。欲称喝彩。如在敬蛋时便唱道:
    “蛋子叽叽咯(相互碰击之声)。供(生)到赖子一间角;剥开蛋壳见蛋衣。供该(生个)赖子穿朝衣;剥开蛋衣见蛋黄。子子孙孙满华堂……”
    第二天早晨。“牵娘”要陪同新娘下厨房。象征性地做一些炊事。这时厨师们往往会同新娘开玩笑。如在入厨房的走廊上用筷子摆好祝贺性的字句。要新娘按笔画顺序将其捡真情为以后才能让她过去。有的甚至要新娘将其摆还原。或者是摆出相对应的字句才能让路。婚事歌是当地山歌里最丰富的一部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一首当地比较流行的《四季花》其歌词如下:
    “春季(哩)梨花(是)喜洋洋(咧)。燕子(哩)双双是泡栋梁(咧)燕子(哩)泡在(是栋梁上(嘞)好比(哩)金鸡(是)对凤凰(嘞)。”
    这是一首娘哭女的歌。应在每段歌的开头和结尾还要加上“细nunu”一语。这首歌是用比拟的手法。用燕子来比喻新娘、新郎。这也是客家山歌里常用的手法。
    三、与寿诞有关
    客家人对寿诞也是比较重视的。每逢家人过生日都要弄点好吃的东西。有所表示。其中的重点是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等长辈的生日。对他们的生日。基本上是一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大庆的岁数。不是像本地人那样逢“九”。而是“晋一”。大庆时。家人及亲友中的晚辈都要给长者献礼。其中有衣服、鞋帽及“寿星饼”等。寿饼是用米自制的。饼面上印有寿桃、寿星及“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字画。十分美观。开宴之前。先请寿星老人及其配偶在祖堂上方两边就座。由其直系亲属的晚辈叩首祝福。其他亲友则一一拱手致意。客家山歌《谢父母》。其歌词如下:
    “爷(吔)娭(呀)。十条花街九条方。买东买西一桩桩。装满橱。装满箱。爷(吔)娭(呀)!
    爷(吔)娭(呀)。裁缝师傅请进门。日日夜夜做唔停。四季衫衣时款新。爷(吔)娭(呀)!”
    这是一首单段体的分节歌。这里只选两段歌词。从两段简小的歌词也可以看了过寿期间一副办寿货、添新衣的喜气洋洋的局面。
    四、与丧事相关
    靖安客家人同本地人相比。也有几个不同的特点:一是棺柩的摆法不同。不论是在灵堂内还是抬上山时。都是脚在前头在后的。这与本地人完全相反;二是送葬时。要由媳妇、女儿等女眷合扛着一个用稻草扎成的长龙火把。意为给死者送火种。本地人无此举;三是请午花和尚做醮。本地人则是请道士摆道场。午花和尚所念的都佛经。据说共有八本。要做七十二场法事。如全念全做。需要七天七夜。一般经济状况的人家都不可能搞那么长时间。只能是一天两夜或是两天三夜。但无论时间长短。对生育过子女的女性死者来说。“血盆经”是必须念的。每个子女念一篇。每篇一百零八句。吟唱一句击鼓一通。子孙则跪拜一下。名曰“拜血盆”。这些。本地道士是没有的。
    这里说的花和尚并非僧人。他们是客家地区旧社会存在的一种不出家的香花和尚。他们平时在家中从事生产或其他职业。只是在客家人办丧失时才请他们做醮。“超度亡灵”。他们这里唱的“拜血盆”。是因为旧社会封建迷信思想认为妇女生小孩时所洗去的污血会沾污大地。死去要受到惩罚。这里搜集到了《拜血盆歌》。其歌词如下:
    “十月怀胎(吔)娘辛苦(呀)。三年奶哺在胸前。娘边湿子边干(啦)。移干就湿恩难报(哇)。诚心(啦)斋戒拜血盆(啦)。一(啦)盏子灯(咧)照佛前(咯)。理苦海(吔)谢娘恩(咯)!生呀兄弟姐妹无可报呀。十指(吔)尖尖(啦)拜血盆(啦)。拜得(吔)娘亲(嘞)千百拜(吔)。血盆(嘞)化作(呀)白莲池(呀)。诚心大孝(哇)木莲者。本师(吔)释迦(呀)牟尼佛。”
    可见歌词内容主要是追述母亲养育之恩。抒发儿女的感激之情的。
    参考文献:
    [1]http://www.yichun.gov.cn/Pub/STYC/whys/2008-10/1162170239265.html
    [2]何茜.晋西北民歌中的民俗事象研究[J].大舞台(双月号),2009,(4).
    [3]李东风.陕北民歌中的民俗文化[J].音乐天地,2006,(12).
    [4]李莉.赣西民歌中的物质民俗探析[J].作家,2009,(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