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华侨与客家山歌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张志瑶 参加讨论

    中华儿女客居异域,这在山歌中就有反映。“苦劝涯哥莫过番,番邦唔得转唐山;水远山遥无依靠,辛苦日子唔得满。”“郎在番邦妹在唐,两人共天各一方;妹在唐山无双对,郎在番邦打流郎。”这两首山歌,表达了女人劝丈夫不要过番,到番邦以后难得转唐山的苦衷,抒发了两人天各一方的凄楚感情。
    客家人侨居海外,大抵始于宋末元初。据1971年香港崇正总会估计:海外现有3千多万华侨中,客籍约占三分之一。
    华侨当初是带着山歌走的。不管他们走到哪里,山歌便带到哪里。客家山歌已深深扎根在华侨的心坎上。客家山歌在梅县地区已年深月久,几乎家喻户晓。他们话别家园、出走南洋,常以唱山歌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如“潮州一出到汕头,住在旅店二层楼;想起贤妻刀割肉,日添忧虑夜添愁。”“汕头行出七洲洋,七日七夜水茫茫,行船三日唔食饭,记妹言语当干粮。”又如:“哥在番邦妹在唐,哥系顶雪妹顶霜;哥今好比油灯盏,么妹添油火唔光。”还有:“妹送阿哥到汕头,一看大海涯就愁;大海茫茫无止境,妹想阿哥无尽头。”“妹送亲哥到码头,脚踏火船浮对浮;火船开走容易转,涯哥一去难回头。”
    华侨在异域生活,由于职业和处境不同,他们的见闻和感触也不同,这在山歌中也有反映:“今日谋生到外洋、初到锡山苦难当:公司事务唔相识,冷言冷语刺心肠。”“半夜三更就起床,工头催促乱忙忙;三百六工足足做,总嫌夜短日子长。”前一首揭示了他们刚到锡矿工作时内心的苦楚,后一首则反映了他们矿务劳作如牛负重,一年到头没有一天休息。还有:“去到佛郎系锡坑,又爱锄来又爱挷(拉);一工算来做七点,七点做完命都冷。”这首山歌是说矿场采矿用手工操作,很辛苦。说明地下作业、有工头看管,一天干完7小时已疲劳至极。
    侨胞客居外地,和当地的人民长期相处,友好往来,日积月累,逐步熟谙侨居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和语言文字,他们融合当地语言、客家山歌的音韵进行创作,说明华侨在继承和发展客家山歌方面,有其独特成就。如:“星洲风貌好繁华,街上行人坐电车;两岸银灯千万盏,华洋商贾多如麻。”反映了新加坡的都市繁华。
    在华侨社会中,凡是有客家人居住的地方,都有客家山歌流传;换句话说,凡是有客家山歌流传的地方必然就有客家人居住。华侨和客家山歌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有条姻缘河,经常有人在唱客家山歌;遇上节日则更为热闹,人们均在这里对唱山歌,成为一种传统习俗。马来西亚怡保城郊的河边有一个大沙丘,小地名叫狮美的,象一个天然的山歌台,每逢年节,尤其是中秋时候,也经常有人在此对唱客家山歌,从月上山头唱到夜阑人静。新加坡的客属华侨,对山歌极为喜爱。1984年秋,广东汉剧院应邀赴星洲演出,他们要求有几个山歌手随团前往,在汉剧演出中客串演唱山歌,演出时观众既看到了古老的传统艺术,又听到了优美动人的客家山歌,令人赞叹不已。在泰国,华侨对客家山歌的继承发展,也颇为关心和重视,他们也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1985年筹组了客家山歌研究班,由客籍元老陈喜卿任名誉主席。该班1986年正月初八在“天外天”的“佐南纪念堂”首场演出时,中国驻泰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前往观看了演出。歌手们在演出中随口唱道:“正月正头心爱开,唱出湄南春景来;乡音笑语都柬好,有缘有分才做堆。”“客家山歌意义长,一唱山歌想家乡。”他们用山歌来表达团结友谊、思念故乡的感情。日本也流传客家山歌。日本崇正总会曾在东京都及大阪府多次主办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为了给客家乡亲及学术界留下文化遗产,他们出版了《中华旧礼俗》一至四集。此书是梅县籍侨胞张祖基所编,它是专门研究客家民风民俗的,但从字里行间,也可看到用山歌叙述民俗的蛛丝马迹。
    华侨远离桑梓,客居异地,每当听到柔情蜜意、优美动听的客家山歌,都会触景生情萦思故土。华侨热爱客家山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