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广西客家山歌的传承发展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梁远帆 参加讨论

    一、  引言
    客家山歌兼具北方民歌遒劲刚健的风格和南方民歌婉约柔曼的特征,目前主流的观点认为其文化渊源在中原,是一种南北一文化风格融合的文学表现形式;又有一种观点认为其渊源来自吴楚文化传统,或者是百越和武陵蛮等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但无论哪种观点,都承认客家文化在整体上体现出多种文化元素交融的特征,而且在族群内部也呈现出因时空差异而形成的多元文化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域的变化,由广东和福建迁徙至广西的居民,逐渐在桂东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客家族群,随着商业文化在该地区的普及,传统的山歌文化作为该族群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问题,如何保护良险的文化生态,如何正确选择山歌文化发展的途径,成为一个必要而紧迫的问题。
    二、广西客家山歌文化的特点及发展现状
    (一)广西客家的地域文化特点
    广西客家主要集中在博白、陆川、贵港、贺州、合浦等县,大部分上都在桂东地区。据考证桂东客家人大多数是明末清初时期从广东梅州等地迁入。《谢氏宗谱》记载:其最早到达贺州开基祖锦华公于明代崇祯年间由江西迁来居住在贺县(今八步区)莲塘乡仁冲。《吴氏族谱》中也叙述其开基祖是明代成化年间迁入贺县。据查公会镇一家杨姓族谱,记载其到桂东的开基祖是1327年从嘉应州迁来。桂岭镇张姓客家人,其开基始祖于清乾隆年间从广东五华迁来桂岭,后至咸丰年间又有一支从五华迁入。莲塘黄姓,其至贺县始祖于清嘉庆二十四年从广东丰顺迁来;厚园苏姓开基始祖亦于同期从广东河婆迁来。沙田镇芳林村薛姓入籍贺县始祖在清乾隆年间;沙田马峰大田丘氏祖先于嘉庆年间从广东揭阳迁入;鹅塘镇白基塘黄氏客家人定居祖先是乾隆后期从广东兴宁迁来;厦岛刘氏祖先于清嘉庆年间从广东兴宁迁入。
    客家人的文化特点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语言、建筑、艺术等。客家方言属于汉语八大方言之一,章太炎在《客方言·字》中从语言学的角度,证明客家话源于中原,保留河南中州音韵,是河南的官话,也是土话。在广西的客家地区,客家方言—客家话是当地的主流语言。客家人一般以家庭、氏族为单位聚集而居,方言就是维持内部团结的最好手段。他们把不讲客家方言看成是忘本叛祖的行为,婚姻往往以是否会讲客家方言为前提,方言对婚姻起了“鹊桥”的作用。客家方言是客家民系的标志,也最能反映客家传统文化与民系特色。“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千载之下,竟无改变。客家人这种祖宗言,是早在中原生活时已经具有,并同南迁而俱来的。客家方言具有共通性,至今各省区,或移居海外的客家人,所讲的客方言音调大同小异,使用的词语和语法基本相同,相互之间能够顺畅交流。
    围屋作为客家人的标志性建筑,也广泛地存在于广西客家人聚居区,以贺州和梧州地区比较典型,这些围屋是当地客家人的精神家园,内蕴着丰厚的人文精神。围屋对客家人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多层面的,性格就是其中之一。在贺州客家人丰富的性格中,聚合性格(俗称“抱团性格”,以下称“抱团性格”)又比较典型,这种性格特征与居住条件和环境是分不开的;出于生存斗争的需要,客家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抱团性格,这对于保持客家民系特征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抱团性格具有明显的双重性,既能够生成极富凝聚力的团队精神,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保守自闭性。围屋作为客家人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客家人的精神寓所,抱团性格与围屋意象密不可分,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客家人在西迁和南迁的途中,历经江浙的吴越文化板块、江汉的湘楚文化板块,尔后到达赣闽粤桂山区,与当地土畲瑶土著杂居,这样使得客家人所携带的中原文化因子在长期的生存抗争中,与南方文化相碰撞、渗透,并逐渐形成其特色。表现在山歌里,也可以找到语调、音调、句式、风格特征等方面与骚体、吴歌、畲族情歌相类似的痕迹。
    (二)广西客家山歌的特点
    1、广西客家山歌内容、形式及其成因
    客家山歌风格特征,前人多有概述,比如,清代诗人屈大均曾认为它“辞虽细碎,亦绝多妍丽之句,大抵粤音柔而直,颇近吴越……歌则清婉浏亮,纤徐有情,听者亦多感动。”(屈大均《广东新语》)同时还认为客家“风俗好歌,儿女子天机所触,虽未尝目接诗书亦解,白口唱和,自然合韵……以楚语译之,如‘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则绝类离骚也。粤固楚之南裔,岂屈宋流风,多洽于妇人女子矣?”(屈大均《广东新语》)屈大均的论述是允当的。结合客家山歌的实际情况来看,客家山歌常用的句式是七言四句二十八字式,其押韵方式通常是一、二、四句平声韵,这与唐诗律绝、竹枝词是一致的,然而客家山歌在起唱、结尾以及韵步之间几乎都可插入“哎呀哩”、“啊嗨”、“哎哩”等虚拟的语气衬字衬词,虽然不表明确切的意义,但使其音调更为悠远、清新,以致绵延数里都能听到其婉转自如的腔调。有学者认为,这种风格的形成与《离骚》与吴音的影响有一定关联。
    广西客家山歌与广东客家的风格大体类似,其内容多表达劳动之余的闲适之情,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对家庭情感的寄托、以及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军民鱼水情。在形式上,广西客家山歌的地域和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语言、调式调性、唱腔等方面,如语言丰富、讲究修饰,文学艺术性强;对仗工整,讲究平仄;唱腔刚柔悠长,调式调性朴实无华,它的旋律走向、旋法大同小异,多以宫、微、羽调式为主,这三大调式构架了客家山歌的主题结构;此外,客家山歌的曲式结构清晰明了,由于低水平的耕作方式,流落四方的生活,长期的与自然的斗争,决定了客家山歌的淳朴、简单、易学易唱,没有丝毫奢华的味道,虽然朴实,但是内涵十分丰富,善于表达情感,无论是寓于想像的情感,还是意于感性,抑或是以物抒情,都会给人一种切身的感受,犹如身临其境。
    广西客家山歌的形成大体上归因于三个方面:
    1、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客家地区大多属于山区,但山却不高且分布有复杂的地形地貌,为客家山歌的多样性提供了条件。故客家人不论男女老少都有喜欢唱山歌的习俗,唱山歌也就成为客家最为普及的民间艺术活动。
    2、传统的农耕生产方式。在客家地区,不仅有与江南类似的水田种植,还有着旱地耕作,而且直到清代,狩猎还一直存在着。从气候方面来看,这有利于多种耕作方式的并存,因而也为客家山歌的多样性提供了客观条件。客家人工作较为辛劳,一旦走到山上或原野山谷中,不免感到心花怒放而唱歌来发泄自己的情感。
    3、传统封闭的文化氛围。其一,客家封建礼教很多,男女间保持严格界限、社交活动也少,连夫妇间在家都过于拘束,故到了山间就好像精神得到了解放,所以会自然地唱起山歌来。“客家山歌最出名,首首山歌有妹名。首首山歌有妹份,一首无妹唱唔成”,离开了客家妇女,也就没有客家山歌了。其二,客家地区没有较好的大众娱乐场所,客家人平时抑制的情感不能获得宣泄,而唱山歌却是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故人人对它都情有独钟。
    2、客家山歌的美学特征
    客家山歌具有典型的美学特色,深沉的情思,大胆的披露,热烈的追求,美好的想望,一切都以劳动者的本色相见,毫无虚饰和矫情。浓烈的泥土气息,鲜艳的山区色彩和娴熟的比兴手段,也是其艺术特色的一个突出部分。客家山歌中,情歌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情歌有它悠久的传统。这个享有盛誉的民间艺术品种,在福建、广东、江西及湖南,四川,广西一部分地区,流传极广。从美感本身来说,客家山歌调式丰富,而且哀艳凄美、悲壮苍凉,这种格调是一贯的。从美育规律来说,客家山歌对听众的心灵具有一种涤荡的力量,在柔婉的旋律中,涌动着张力,彰显着客家人的韧性,而且这种声音所传达的美感具有持久性。
    三、客家山歌文化的传承困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艺术的内容和表现方式的日益丰富,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和提高。广西客家山歌作为一种古老、土著的艺术,也面临着传承的困境,是保护还是创新,是两难的选择。对于这个问题,文化学、经济学、宗教学等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研究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目前,在广西客家的年轻一代中,对于客家文化的认同是一种共识,都认为客家的文化传统应当继承和发扬,客家山歌应当与时俱进,然而,除了在小学教育中接受浓厚的山歌文化熏陶之外,当一代客家人步入青年,却大都没有继承山歌的精髓,没有自觉的去发展,在客家地区的歌厅中,回荡着当代通俗曲调的声音,而鲜有客家山歌的韵律,这种困境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外来文化或者说是以强势经济为依托的文化与传统文化(或者是土著文化)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如何解决,关系到客家灿烂的文化传统的保留与传承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广西以外的其他客家地区,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有一些客家文化的分支,其衰退的迹象是很明显的。比如广东深圳地区,如今会唱及喜好唱石岩客家山歌者仅数人,年纪最小者也已经68岁。在广西客家地区,虽然没有这样迫切,但是意识到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重要性,整理“原生态”歌词和曲调,寻找民间音乐专家记谱并制作成歌碟,启动保护与传承工作,并且寻找适合在青年一代中流传发展的方法,是很必要的
    四、客家山歌文化的传承发展路径
    客家山歌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找到一种合适的方式来进行,保护性开发和推广要找到一种切合文化发展规律的途径,比如,在青少年之中推广一方面要使之经常接触传统山歌文化,另一方面还要在年轻一代的心中建立起对于族群文化的认同、热爱、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山歌文化的精髓能在现代文学形式的载体中自然而然地延续和发展。
    目前,客家山歌文化的传承发展路径基本上包括保护、传承、推广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可以独立,也可以共同纳入保护性开发的过程中,从民间故事策划、组织山歌剧等形式,打造成为知名文化品牌,使之真实、全面、系统、及时、有效地传承和发展下去。
    首先说保护:在广西客家民间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山歌流派,从多重意义上是我们认识和了解桂东文化乃至整个客家文化的一把神奇的钥匙。客家人在一次又一次的迁徙过程中,形成了“爱国爱乡,崇文重教,诚恳弘毅,团结包容,勤劳俭朴,开拓创新和刚柔相济”的文化心理和人文精神。客家人的这些人文精神,在桂东客家山歌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对于以往流传下来的原汁原味的山歌,作为客家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象征,满载着桂东客家山歌光荣与骄傲的历史,需要我们大力保护。
    山歌的创新来自弘扬桂东客家山歌艺术价值的时代呼声,然而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客家山歌却进入了发展的低谷时期,淹没在流行歌曲、艺术歌曲的大浪之中,前文提到,年轻一代喜爱的地方看不到山歌的影子,而且还逐渐远离了它原有的民俗活动民间艺术研究的功能,由原来的“香饽饽”变成无人问津的“烫手的山芋”。以前,在桂东山区,人人都爱唱山歌,然而,时过境迁,老一辈歌者逐渐退出山歌演唱舞台,年轻一代又不喜欢山歌,广西客家山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危机,其涵盖的极其珍贵的民间艺术价值也就无法体现出来了。在这种背景下,对广西客家山歌是保护还是创新,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如果不采取保护政策,其生存状况堪忧,甚至有流失的可能,而如果采取创新策略则有可能削弱其原生态风格,失去其原有的格调,最终使桂东客家山歌缺乏原汁原味的色彩,蜕变为“另类”艺术。无论是保护还是创新,其合理的传承发展路径都不可避免地涵盖以下几点:首先,要提高客家山歌的研究投入,谨慎创新保护不只是对客家山歌文化如数家珍地清点,而是要推而广之。其次,文化的推广不单单是要把其抬上讲坛,而且要让其滋润在民间。
    五、结语
    广西客家山歌具有典型的艺术特质,但是目前面临着传承和发展困境,也就是说,如何找到一种合适的方式来使客家山歌既能够延续传统又能够与时俱进。客家山歌的保护性开发和推广要找到一种切合文化发展规律的途径,解决好保护和创新的关系问题,关键是要让年轻一代的客家人强化对于客家山歌文化的认同,并能够自觉地在民间流传发展这种文化,使这种地域文化寓于民间。
    参考文献
    (1)吴永章.客家传统文化概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苏斌,李辉.桂东客家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7.
    (3)何穗生.浅谈客家山歌的科学演唱[J].广东艺术,2006(1).
    (4)郭沫若.沫若文集(卷十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344-345.
    (5)钟俊昆.论客家山歌的风格[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5)
    原载:《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第7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