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社区民警故事》:北京胡同的“马天民”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高小立 参加讨论

    据重庆日报报道,1月5日,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会见了电影《今天我休息》中主人公马天民的生活原型——1956年度全国公安一级英模马人俊和马天民的扮演者、知名演员仲星火,同时会见了重庆市公安系统十位爱民模范标兵。
    当笔者看到这则消息时,感受颇多,在岁末年初人们纷纷聚焦贺岁档电影中久远的那点事儿、媒体追捧一线大腕明星时,重庆日报的这则消息像是一种点醒和呼唤——呼唤当代崇高,呼唤媒体责任。笔者感动重庆市委领导还记着一位55年前的公安劳模,并把他从上海请到了重庆。老艺术家仲星火的出现也自然地让人们回到了电影《今天我休息》中的情节。正像薄熙来同志所说,《今天我休息》刻画的普通民警马天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做的事情看似不大,但都体现了鱼水深情,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解放几十年来,警民关系能亲如家人,人俊等同志的表率作用十分重要。
    这部电影的“星火”已经“燎原”,在中国的大小社区,我们看到了千千万万的“马天明”。遗憾的是,自55年前马天明这一艺术形象诞生之后,似乎再没有一个能深入人心的社区民警的艺术形象了,我们从银幕上看到更多的是打击各种犯罪、彰显英雄本色的刑警警察形象。当然这类电影中擒拿格斗、刀光剑影的激烈,在表现上更具张力,更能吸引观众,也是社会和电影市场的需要。但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马天明”,有了他们细致入微的社区工作,把许多犯罪消灭在萌芽中,才会减少更多警察的职业危险,才能赢得一方平安和社会的和谐。这样的民警更值得艺术家去书写、去表现。
    欣慰的是,薄熙来会见马天民生活原型的5天后,笔者观看了由公安部宣传局、北京市公安局、北京酷阵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摄制,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协助拍摄的电影《社区民警故事》,这也是一个由原型人物改编的故事,是根据北京西城公安分局“义达里”优秀社区民警、首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国平的真实事迹改编的。听片名,和现在的这个“飞”、那个“扰”相比,虽不够吸引眼球,还有点像专题片的名字,但片名不说明任何问题。应该说,这是一部久违了的老老实实讲述为人民服务的故事,是一部彰显人民警察大爱的感人作品,是一部体现艺术家职责的电影。
    李国平从1990年到义达里社区担任社区民警已整20年,在义达里社区,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国平”,李国平每天面对的工作是一些再平凡不过的琐事。20年间,社区没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 20年如一日,李国平为社区群众做了多少事谁也记不清了,但每件事都历历在目。影片的故事以李国平的视点展开,追求了平实化、散文式、风俗画的艺术风格。
    平实化——真实、亲切、朴实是这部电影的特质。该片从主人公到社区的名字都是现实中真实的名称。主创没有刻意虚构人名、地名的做法非常正确,因为真实最能打动人心。帮劳教释放青年京京找工作,为社区更换“三代门”,为外来务工人员曹木旦找到归宿感,为游手好闲的大明子办房屋出租等等,影片中每个故事、故事中的冲突都是李国平和社区百姓真实经历过的,正像生活中的李国平说的那样,影片的真正作者是义达里社区的百姓。可以说,艺术的真实、真实的艺术在该片中得到了很好的交融。有了真实的前提,亲切感自然就流露出来了。义达里社区的故事,就是北京市民生活的一个缩影,片中的每一个情节都会感动北京市民,感动全国的老百姓,这就是真实的力量。
    拍真人真事难,拍平凡中的劳模更难。李国平虽是影片的中心人物,但主创并没有把他当成绝对的主角进行放大甚至拔高,而是以他的视点展开,把更多的镜头给了社区里的百姓,把真正的主角给了社区居民,这也奠定了影片平实化的风格。演员王辉以不动声色的内敛表演,准确地表达了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似“润物细无声”般走进了观众心里,通过他和社区居民之间有趣、温馨、诙谐、耐人寻味的一个个小故事,使人物得到升华,表现了普通民警的高尚品格。
    在描写劳模的作品里,往往少不了家庭的不理解,该片也写到了家庭但不落俗套。影片共用了三次来重复表现同一个细节:李国平深夜回到家中,一进门先接过妻子端上的一盆水和毛巾,然后轻轻走到老母亲躺着的沙发前,给身患老年痴呆症的母亲洗脚,母亲每次都是这一句“你是谁呀,我怎么不认识你啊”。观众非但不嫌重复,反而每次都会感动得落泪。
    散文式——各具性格特征的小人物演绎的社区故事,构成了影片交叉叙事、相互映衬的风格。拍摄一部由多个散文式故事构成的影片是有难度的,但影片没有以故事中的事件为重心,而是重在表现故事中的人物。京京、曹木旦、大明子夫妇、张大妈、关大爷、孙蝶衣、伊萨贝拉是居住或客居在义达里社区的居民,每个人物都性格鲜明,从他们身上都能找到北京人的影子。以这些人物带出的故事很自然地让每个故事之间有了支撑和映衬,反过来这些故事也让人物鲜活了起来。尤其值得称赞的是,饰演这几个配角的演员,没有一位是明星大腕,但表演非常到位,其中几位是北京人艺的演员,包括主演王辉,对北京市民的塑造可谓得心应手。
    风俗画——北京文化和胡同底色构成了浓郁的地域特色。成立社区“京剧社”,坚守传统的关大爷屋子里摆满了自己扎的风筝,皇城根下长大的张大妈收藏的官窑瓷器,还有胡同、四合院、京剧,这些北京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为该片增添了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片中还有几处到位的细节表现。比如酷爱京剧的孙蝶衣家里,整整齐齐摆放了一摞《老舍全集》,游手好闲的大明子家里的窗台上,摆的全是“二锅头”的空酒瓶,京京手里拎的早点是北京人离不开的豆浆、油条,包括狭窄的北京胡同停车问题,这些浓郁的京味生活通过片中情节自然地展现出来,不做作,不像某些影片为了渲染地域文化,或以此作为影片噱头,在情节设置上显得很刻意,很突兀。
    原载:《文艺报》2011年01月19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