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大陆新武侠的轨迹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郑保纯 参加讨论

    现代武侠小说出现于民国时期,这一时期的武侠被称为“民国旧武侠”,代表人物是平江不肖生与还珠楼主等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现代武侠小说的传统在港台地区得以发扬光大,出现了金庸、古龙这样的武侠大师,经由张彻、黄玉郎等人的努力,武侠漫画与武侠影视作品也开始出现,形成小说、影视、漫画鼎立的武侠文化产业结构。但是在大陆,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因为意识形态的关系,30年来,除了一些在革命英雄主义小说与连环画里隐含的武侠元素,几乎没有新的武侠作品出现。[1]
    一、广义的大陆新武侠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始动,城市化进程启动,一些由大陆自发创作的武侠作品开始零星出现,冯骥才的《神鞭》、余华的《鲜血梅花》、聂云岚改写王度庐作品《玉娇龙》,都曾引发反响,电影《少林寺》等,继《火烧红莲寺》之后,在大陆重新掀起了武侠热。但这一时期大陆的原创作品少,缺乏系统性,几乎没有以武侠作品的创作为职业的作家出现,大陆新武侠仍处于萌芽期。然而就在这一时期,港台武侠作品与影视剧在国内开始疯狂传播,日本漫画以盗版的方式开始登陆,培养出大批武侠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武侠阅读经验。一些读者正是由于在青少年时期阅读过武侠作品,日后才成长为武侠作家,并将自己的创作经验,立足在港台武侠小说、影视作品与日本漫画作品之上。同时,20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的创作实绩、国外特别是西方翻译小说的大量引进,也为他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养分。此外,盗版武侠小说的丰厚利润,也令一些在改革开放中陆续出现的个体书商,进入了武侠小说的出版领域。
    20世纪90年代,大批以武侠写作为职业的作家开始在大陆出现,如沧浪客、金庸新(杨明刚)、陈天下、熊沐、周郎(兄弟)、陈龙骧、墨阳子、陈苍、江上鸥、独孤残红等人。他们的作品大多经由个体书商出版发行,由书商给予较高的稿酬。作品内容大体摹仿金庸、古龙等作家,并引发了写续集、写同人的狂潮。与彼时香港以温瑞安、黄易引领的武侠转向,徐克、王家卫领衔的新武侠电影,还有马荣成等人的武侠漫画展现出来的创造力比较,差距明显。但是摹仿是创新的第一步。像沧浪客、周郎等人,已经由摹仿出发,有意识地去寻找内地文化的元素,努力创建自己的风格。这一时期,是大陆新武侠的成长期。武侠出版由个体书商引导,很快将其拖入了摹仿、庸俗、情色的泥坑。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的原创武侠写作陷入停滞。
    短暂的停滞就像黎明前的黑暗。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中国都市化进程的全面启动与加速,武侠小说的创作与武侠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井喷期。在过去的十年里,武侠文化领域,出现了以下六个标志性事件:
    (一)2000年前后,清韵“匪帮”成立
    以网络文学为载体的中文网站最早出现于1994年,由一批留学生在美国建立,之后,网络文学进入发展期,武侠小说成为网络文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早期的中文BBS版,几乎都有专门的武侠小说与创作的版块,比较重要的,有榕树下的“侠客山庄”、清韵社区的“纸醉金迷”、天涯社区的“仗剑天涯”、西祠胡同的“武侠大说”等。一批有高学历背景的网友开始自发地创作武侠小说,并以BBS版为根据地,免费提供作品给读者阅读、讨论,在这中间,一些作者脱颖而出,结成小团队,由中短篇作品出发,开始撰写长篇系列武侠作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集结在清韵社区“纸醉金迷”版块的“匪帮”。在这个以“武侠”与友情松散地结构在一起的组织里,后来成名的武侠作家有沧月、凤歌、杨叛、香蝶、水泡、多事等人,而江南、今何在、小椴、沈璎璎等人,也曾参与了“纸醉金迷”的活动。剔除了商业元素,高学历的背景、良好的团队讨论、高素质读者的参与,令“匪帮”从开始创作就带有一种强烈的革新武侠创作的使命感,表现出浓厚的探索精神。之后,这批成员自然而然地进入杂志、图书、动漫、游戏等领域,推出了他们的代表作品,如凤歌的“山海经”系列,沧月的“听雪楼”系列、“云荒”系列,杨叛的“云寄桑”系列,江南的“九州”系列等,其源头,都可追溯到他们的“匪帮”时期。
    (二)2001年,《今古传奇武侠版》创刊
    在过去的十年中,这份杂志一直是大陆新武侠纸媒推广的核心。它将20世纪90年代摹习港台武侠的国内作家(有人称之为传统武侠作家)、由网络上出现的新的武侠写手与部分港台武侠作家的创作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已推出100余位作家、300余部风格不同的武侠作品,重新引发了武侠出版的热潮,并通过评奖等体系,确立了“大陆新武侠”这一与“民国旧武侠”、“港台新武侠”一脉相承的概念。到目前为止,这份杂志推出的重要武侠作家有小椴、沧月、凤歌、江南、步非烟、时未寒、杨叛、沈璎璎、李亮、三月初七、夏生、扶兰、缺月梧桐、盛颜等。重要的作品有小椴的“杯雪”系列、沧月的“听雪楼”系列、凤歌的“山海经”系列、江南的“光明皇帝”系列、杨叛的“云寄桑”系列、时未寒的“明将军”系列、扶兰的“巫山传”系列、李亮的“反骨仔”系列、步非烟的“华音流韶”系列等。
    (三)2002年,电影《英雄》公演
    2002年张艺谋推出电影《英雄》之后,引来一片骂声,现在看来,《英雄》是大陆武侠电影一个标志性事件。[2]它确立起大导演、明星制、大投入、高收益、院线发行这样的武侠大片模式,随后的《天地英雄》、《蜀山剑侠传》、《七剑》、《十面埋伏》、《无极》、《锦衣卫》、《叶问》、《杀破狼》、《霍元甲》等电影相继问世,香港黑帮武侠电影的传统与大陆的创新、市场交汇到一起,加上好莱坞拍出的《卧虎藏龙》、《功夫熊猫》等作品,武侠电影进入繁荣期,推动“华谊兄弟”这样的电影公司出现。大陆新武侠作品虽然还未进入电影作品改编的视野,但已经呼之欲出。武侠电影的繁荣,将“武侠文化”推到“大众娱乐”的焦点之上,武侠电影与武侠网游一起,成为新世纪以来武侠文化最重要的推广方式。
    (四)2003年,武侠网游《剑侠情缘》上线
    继《剑侠情缘》上线之后,另一款武侠游戏《仙剑奇侠传》也由台湾登陆国内。武侠游戏如雨后春笋,目前每年都要推出近百款。网游以每年近40%的成长率,吸入大量的国内与国外资本。这也是武侠文化被风投资本猎获的开始。在网吧与个人电脑之前,通过设定的武侠故事,与其他游戏用户进行互动,创立一个不停地变动的虚拟的江湖世界,成为武侠文化的一种新的消费方式,由网游公司出资,推出相关原创文学网站,改编电影、电视剧,推出实体书,又构成了一条新的武侠文化产品生产链。对于纯粹为纸媒写作的武侠作家而言,他要面对大量有武侠游戏经验的读者,也要考虑作品被网游公司选中的可能性,所以,无法回避在制作武侠游戏产品的过程中去吸取经验与新的创作灵感,就像他们同时要从电影与漫画里吸取经验一样,所以,网络游戏也反过来影响了武侠文本的创作。而网络游戏公司将大批武侠作家与插画家招入麾下,也为武侠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创作环境。
    (五)2004年,盛大网络收购起点中文网
    与第一代BBS版不同,在“龙的天空”、“红袖添香”、“晋江文学城”等原创文学网站数年摸索的基础上,随着电子付费系统的建立,网络文学建立起了新的商业模式,网络作家创作出来的大批作品经由读者通过“点击率”进行挑选,进入VIP专区,由读者付费来阅读后续的内容。庞大的网民读者的参与,令作者得到相当的收益。盛大网络收购了中文网站里经营得最好的“起点中文网”与“晋江文学城”之后,注入大量的资本,展开庞大的宣传,建立起来更加完善的作品推广机制。“晋江文学城”以言情小说为核心,“起点中文网”以玄幻武侠作品为核心。血红、唐家三少、我吃西红柿等一批一线的作家,每年的稿酬收入据说已过千万,而一批二线的写手,据说年收入也可过百万。对于有类型文学梦的青年作家,将作品投入“起点中文网”与“晋江文学城”,已经成为他们的首选。
    “点击率”成为小说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网络武侠小说有了一些新的要求:它需要超过100万字以上的篇幅来维持人气;它需要每天更新5000字左右;它需要曲折的情节,但又排斥复杂的结构;它需要流畅的语言,又排斥过于抽象化的文学作品。有人批评“起点”上充斥着“YY”与“种马文”,笔者认为盲目否定与盲目肯定未免草率,这种现象,这种文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六)2006年,大型动画卡通片《红猫蓝兔七侠传》推出
    这一部纯武侠的动漫作品,经由央视少儿频道推出之后,其纸质图书在少儿读者中风靡一时,图书销售累计已超过了2000万册,之后《猪猪侠》、《神兵小将》等武侠动漫作品相继由央视少儿频道推出,并由此催生出《知音漫客》、《飒漫画》等一批以少儿武侠漫画为主要内容的杂志,这可能是国产漫画摆脱日本漫画与香港漫画进入原创时代的开始。之后的几年,即将出现的或许就是成人武侠漫画与动漫作品,这会给一些大陆新武侠作品的改编与进一步传播带来更多的机会。
    20世纪80年代至当下近30年来,国内武侠文化发展基本遵循了这样一个脉络。笔者将这一段时间里产生的作家、作品,与武侠相关的影视、网游,以及关注这种文化的读者与之产生的互动,通过复杂的媒体运作与传播产生的文化类型与文化现象,称之为“大陆新武侠”。所以一般提到大陆新武侠,笔者认为应有两层涵义,一是上面提到的广义的大陆新武侠,一是狭义的大陆新武侠。
    二、狭义的大陆新武侠
    狭义的大陆新武侠主要是指以《今古传奇·武侠版》为平台,推出的一批武侠作家与作品,它的代表作家是小椴、沧月、凤歌、江南、步非烟几位。他们的作品与日益多元而深入的都市化进程进行了互动,在由杂志、出版、网络、影视组成的全媒体的平台之上创作,其武侠的主题,除“文明冲突”与“朝野之争”外,进一步向“个体的存在”、“精神的自由”展开,其“江湖”的设定,也更多是以当代都市为镜像,其文本的结构围绕“故事”,向漫画、影视、网游开放,结合后现代主义的文艺风潮,他们的武术系统,也加入了奇幻、科幻的元素,变得更加丰富而有想象力。其中,一些女性作家第一次进入武侠写作领域,为男性的江湖图景加入了女性的立场。代表性作家有如下几位:
    1.沧浪客。1965年生,云南昆明人,198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1990年出版《一剑平江湖》。书商为这部小说给了他3万多元钱,相当于此时一个普通劳动者十年的收入,所以当时有他包下酒店请来所有的朋友烧人民币的传闻。以《一剑平江湖》为开始,他准备写一个“一剪寒梅,傲立雪霜”系列,最后没有完成。之后教过一段时间的书,做了一段时间的编剧,目前在昆明给一家报纸当主笔,写时评。他的小说基本上是走金庸的路子,但已经由为港台作家写续集的套路里跳了出来。他最值得人们玩味之处,在于他的文艺转向。沧浪客原名姚霏,本是与余华、格非、孙甘露等人一起出道的先锋小说作家。他转向写武侠,是因为自己喜欢看武侠小说。他的转向,一直被他的朋友们批评得非常厉害,在自己的潜意识里面,他也不太认同自己写武侠。如果他能将先锋小说创作经验与港台武侠小说创作经验结合到一起,一定能为大陆新武侠开拓出更为宏大的新局面,但当时没有做到。
    2.小椴。1973年生,湖北武汉人,生于黑龙江,目前居住在湖北随州与广东深圳两地。高中主动辍学,从事过裁缝等工作,后靠给《知音》、《故事会》等杂志写稿为生,2001年前后,转向武侠小说创作。目前已完成的作品有《夜雨打金荷》、《杯雪》、《洛阳女儿行》、《开唐》、“长安古道”系列、《魔瞳》、《玺》等。小椴武侠小说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他的文本表现出来的“后现代性”观念与“元武侠”的诗意。一方面,他深入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江湖之下,去关注侠客个人在江湖之上的“精神”与“身体”感受;另一方面,他的作品的美学意境又努力地向魏晋与盛唐回归。他刻意地回避金庸“大武侠”的话语,也因此他强大的故事能力反而受到了观念的约束,让他的江湖图景不能够进一步展开。这也是他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凤歌。1977年生,重庆奉节人。毕业于四川大学。目前居住于四川成都,自由撰稿人,曾经在《今古传奇武侠版》担任编辑。他的作品有《铁血天骄》、《昆仑》、《沧海》,计划中的《山海经》没有完成。凤歌的作品与金庸、黄易有明显的继承关系。金庸的武侠小说主题,是在“文明冲突”的背景之下,侠客的选择要么入朝,要么归隐,凤歌的主人公却试图以自已贯通中西的努力,来努力超越“选择”,做到率性而为。虽然凤歌小说的主题已经有了新意,但他还是囿于“文明冲突”的主题与“金庸话语”,无法进入新的天地,这可能也是他目前的创作陷入停滞,无法将《山海经》完成的原因。
    4.步非烟。1981年生,四川成都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从2002年开始直到2010年,才完成170余万字的“华音流韶”系列。这是一部当代版的《蜀山剑侠传》,恰好还珠楼主也是成都人。步非烟创建了一个东方的仙剑幻想世界,这个幻想世界,是面对“好莱坞”,以印度、中国、日本的观念为基石建立起来的,由印度教分离出来的早期的佛教,所以她主张“侠即是逍遥”,就是破除人性上升到神性。可能正因为如此,她的作品才少了一些人间的烟火。
    5.沧月。1979年生。浙江台州人。毕业于浙江大学,建筑学硕士。现居住于杭州。她由高中开始写作,到目前已完成“云荒”系列、“听雪楼”系列100余万字。她将友谊、爱情、江湖、家国这些武侠主题融会到作品里,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女性视角。她的故事,隐喻的是少女在男性的江湖里成长的历史。在目前的幻想小说作家里,沧月是最有天分也是最自觉地讲求故事技法的作家之一,她能叙述宏大的江湖事件,以多主角、多冲突、多场景细密而激烈地结构“大故事”,故事本身推动人物观念的展现与情感的迸发,这样的叙事技巧,是金庸引入武侠小说中的“戏剧冲突”的发挥。她又以日本漫画的叙事技法予以更新,令情节充满了画面感与紧张的力量。如何进一步回应中国的传统,回应武侠小说本身对“文化”的诉求,回到武侠本身,建立起更具创造力的设定,超越“故事”的魔咒,或许,这可能是沧月需要解决的问题。6.江南。1977年生,安徽合肥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曾留学美国,现居住于北京。作品有《此间的少年》、“九州”系列、《光明皇帝》、《龙族》等。江南本人做过杂志,做过出版,做过网站,是武侠与奇幻文化产业重要的推手。他自觉地将他的写作展开在全媒体的平台之上,努力地回应幻想小说的文化理想与都市文化的商业诉求,他组织以“匪帮”为核心团队集体创作的“九州”系列,是目前国内最具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幻想小说作品,这种“团队创作”,也为作家联合写作创立了一种新的模式。笔者以为,江南是“轻小说”的先驱之一,他为拥有网游、动漫等视觉故事经验的年轻读者,努力提供了一种新的武侠与奇幻小说文本,这可能与他对日本流行文化的运营模式有深入了解有关。
    大陆新武侠由复苏到发展,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1.与中国不断加速的、全面的都市化进程密切相关。目前国内的武侠作家大多居住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武汉、成都、杭州等国内一线或二线城市,这种情形与民国旧武侠集中于北平与上海、港台武侠集中于香港与台北一定有区别。其主要的读者,是“80后”或“90后”,他们是与网络一起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是在后工业时代成长起来的一批新的市民,受过或正在接受良好的教育,对武侠文化与武侠小说有新的消费诉求。与民国旧武侠、港台新武侠主要借助于平面媒体来推广不同,大陆新武侠是在由杂志、图书、网络、网游、影视、手机等组成的“全媒体”的平台上展开的,其中,网络成为关键媒体,它使大陆新武侠文本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2.故事技术的演进。读者新的需求、媒体形态的要求,令武侠文本发生了变化。网络小说要求文本节奏快,篇幅长,节奏简单,杂志催生出以六七万字为一单元的系列中篇作品,图书出版本身,要求20万字左右的长篇作品。在动漫影视等视觉媒体的影响下,故事本身有视觉化的需求,而网游中的设定、武功也在渗入到故事之中。这些,都在推动本来就以“故事好看”为生命线的武侠文本进一步创新。
    3.武侠范畴的多元与扩展。武侠文化本就脱胎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自己演变的脉络和丰富的文本系统,至今仍是国内最为丰富而完备的类型文化系统。“武”、“侠”、“义”、“剑”、“江湖”,[4]这些核心的范畴确立下来之后,一直与彼时彼地的文化思潮与社会风气进行隐秘的互动。事实上,近30年,正如黄仁宇所言,中国如同在“三峡”之中经过的船[5],时代日新月异,也推动武侠文化更加丰富而多元,除了量的积累、文本样式的变化,武侠概念本身也有变化,这也是江湖黑帮、奇幻、仙侠、玄幻、修真等分类更加细密的类型小说兴起的原因。笔者认为,这些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小说,其实都在一个“大武侠”的范畴之内,是这个变动的大时代的产物。
    参考文献:
    [1]范伯群.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上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4.
    [2]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
    [3]韩云波.论21世纪大陆新武侠[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150-156.
    [4]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5]黄仁宇.中国大历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5.
    原载:苏州教育学院学报第28卷第1期2011年2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