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涪陵历史文化研究》简介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李胜 参加讨论

书名:《涪陵历史文化研究》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作者:李胜
    

isbn:7507321096 
    

出版日期:2006年6月
    

价格:25元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最近五年撰写的有关巴国故都——涪陵的历史文化研究论文的结集。所收19篇论文,从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历史考古等角度总结和探讨了涪陵文化的历史内涵、特色、价值,在一个侧面反映了涪陵历史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动态,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及开发利用具有积极的学术意义。附录选入作者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方面的4篇论文,既有对史家文学批评特点的综论检讨,也有对诗词名作字音字义的精细考辨,立论有据,分析求实,反映了作者的治学风貌与学术创新。
    本书目录
    

    《涪陵历史文化研究》序(杨忠)
    自序
    涪州文化的渊源、特点与历史地位
    李远并非“《全唐诗》中惟一有诗作传世的巴渝籍作家”
    ——与熊笃先生商榷
    有关唐代诗人孙定材料的三则考辨
    苏诗“山胡”考
    黄山谷《点绛唇》(浊酒黄花)词序“时再涪陵”者考识
    崔子方及其《春秋》研究考述
    涪陵学派论纲
    渊事迹征略
    此土他邦头头合辙 寒岩幽谷面面回春
    ——兰溪道隆的东游传道及其对日本文化之影响
    贾元三题
    明清涪州进士述录
    高应乾及其《白鹤梁观石鱼》诗的时代考断
    冯镇峦的“涪陵”籍贯与《聊斋》评点
    《八琼室金石补正》石鱼朱子诗辨伪
    白鹤梁石刻题名人考按一百二十二则
    《水下碑林白鹤梁》题刻释文校读记
    《四川书院史》人名辩误一例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补佚一则
    涪陵历代方志举要
    附录
    初唐史家文论特色检讨
    “崒”音献疑
    《骄儿诗》“或谑张飞胡”句“胡”字辨义
    词的段落称谓琐议
    后记
    《涪陵历史文化研究》序
    

     杨 忠【按:《序》作者杨忠先生,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教育部全国高校(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化现象,都在时空的交汇中发生和展现。因此,我们不仅要从史的角度关注某时历史文化的演变,也要从区域的角度审视某地历史文化的特色与变化。多年来学界对于中国古代区域文化的研究多着眼于较宽广的范围,大则以南北西东划分,小则以今省区为界,而对更小范围的区域文化研究,则显得较为零散。
    涪陵地区疆域虽小,其文化却自古便具有鲜明特色。它的文化渊源最早可上溯至涪陵殷商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涪陵白涛镇小田溪巴人墓葬群出土的战国青铜器,则反映出了上古时期涪陵手工业之精及文化开发之早,而司马迁笔下的巴寡妇清,以矿冶致富,“名显天下”,更是巴人中最早引人注目的人物。由于涪陵地处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是古代交通要道,历代土著文人和流寓贤士大夫汇聚于此,作文吟诗、著述讲学,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司马迁、杜甫、张祜、孙定、苏轼、黄庭坚、程颐、谯定、崔子方、陆游、范成大、朱熹、王守仁、杨慎、王士禛、张问陶……我们可以排列出一长串与涪陵有关的文化名人,他们在涪陵的著述或吟咏涪陵的诗文,使涪陵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涪陵文化值得关注,但深入系统研究涪陵历史文化的学者却甚少。李胜君有感于此,埋首五载,撰写了一批较为系统地研究涪陵历史文化的论文,并集为专书出版,成为第一本研究涪陵历史文化的专著,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李胜君的专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细大不捐,二是言之有物。所谓细大不捐,是说他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起来,抓大而不弃小,将最能体现涪陵历史文化特色的专题研究做得比较深入具体。如《涪陵文化的渊源、特点与历史地位》、《涪陵学派论纲》、《涪陵历代方志举要》、《兰溪道隆的东游传道及其对日本文化之影响》等文,以宏观的视角建构起涪陵历史文化的概貌,也使读者对涪陵历代英才作出的贡献及影响有较全面的了解。而像《黄山谷点绛唇浊酒黄花词序“时再涪陵”者考识》、《高应乾及其白鹤梁观鱼诗的时代考断》、《有关唐代诗人孙定材料的三则考辨》、《苏诗“山胡”考》等文,则就某一细事作考辨,以求其实,从而解决了不少具体问题。所谓言之有物,是说作者的每篇文章都能从翔实的材料出发,不作空论与臆测。这一特点不仅表现在他的考辨性文章中,如考证黄山谷点绛唇词序中之“时再涪陵”者为黄叔向,而非山谷本人,考定高应乾为清代人而非宋人,都纠正了前人的失误。即使在宏观性的述论中,作者也极注意以材料作论断,做到言之有物,言必有据。
    作为中青年学者,作者肯化大气力从事扎实的文献考证与搜求工作,在学术探究的道路上努力前行,其论集亦多求实之心,少虚矫之气,学风也是值得提倡的。故乐为之序。
    2006年2月
    
    

    
    

    自序
    

    
    

    我开始注意涪陵的古代文史资料,并摸索着作一点研究,是2001年暑期比较偶然的事情。
    当时,我从大学毕业分配来涪陵师范专科学校这所当地唯一的高校任教已有十五个年头,而且讲授的课程又是中国古代文学。考虑到学校刚刚通过了专家评估,十月份将举行的升本“戴帽”系列庆典活动定会有不少外地来宾参加,而学校学报届时亦将改版全新推出,于是我萌生了借此机会写篇文章,把涪陵的历史文化作一简要介绍,尤其是介绍给那些对于涪陵这样一个并不出名的中等城市,通常只能联想到“涪陵榨菜”的来宾的想法。我是一个有了想法就会付诸行动,办事从来不会拖沓的人。可是,原以为身在此地,最不成问题的资料收集,这时却出了麻烦。整整半个月的时间跑遍全城的主要收获,就是在学校图书馆里借得所藏仅有的两本一直没有读者的地方志——巴蜀书社1992年影印出版的《同治重修涪州志》、《民国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在涪陵方志办购买了一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新修《涪陵市志》。资源紧缺自然就该注意节约、充分利用,这早已是我这种出自草根阶层的人根深蒂固的潜意识。我在这方面的第一篇文章《涪州文化的渊源、特点与历史地位》,就是在反复阅读这三本书的基础上草就的。
    不曾想到的是,这样的一个开端,竟然引发了我的研究兴趣,并进而转化成一个文史工作者对地方所应承担的学术责任。于是,我便在后来的教学工作和日常阅读中多了一个心眼,随时留意与涪陵有关的古代文史资料,利用各种外出学习的机会努力访求前贤时彦的相关论著。偶有所得,即写成札记,积累稍多,则整理成文。虽然,由于资料条件的限制,闻见视野的限制,学识水平的限制,所论极其粗疏,进展也较为缓慢。但几年坚持下来,零零碎碎、陆陆续续也就有了汇成今天这本小书的将近二十篇文章,涪陵历史文化的研究也成为我除古代文学之外最重要的治学内容之一。
    科学研究原本就是一桩十分艰辛的事情,对于我这样一个学历和学力都很低浅的人来说,更是有如长途跋涉,其间的每一次进步,都来得很不轻松。幸亏这些年来,一直得到陶文鹏先生、王菡先生等学界前辈的关心和扶持,郑园、胥洪泉等等学长也不断的给我鼓励、帮助,指点我的研究工作,使我少走了许多弯路。特别是最近一年,我在北京大学进修访学,投杨忠先生门下,更是受到严格的学术训练和那里的良好学术氛围的熏陶,从师友的论著或相互切磋中获得不少做人、治学的有益启发。
    而今,倏忽之间好几年过去了,我也到了平常所说的四十不惑,勉强可以著述立说的年龄。虽则仍然一事无成,但每每回想起最初那篇十分稚拙的文章的写作经过,回想起从那时到现在所走过的每一步足迹,特别是回想起那些始终关怀着我的成长,长期给我以鼓励、帮助和力量的师长们、朋友们,却是不能不怀着一段深长感慨的。是为序。
    李胜
    丙戌年元宵节于涪陵江东
    后记
    

    这本小书,是我最近五年学习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阶段性成果。
    书中所收文章,大都在国内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并曾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陶文鹏、刘跃进、郑永晓诸先生,国家图书馆王菡先生、张廷银先生,北京大学杨忠先生、漆永祥先生、郑园女士,华东师范大学胡范铸先生,西南师范大学胥洪泉先生、四川大学胡昭曦先生,四川师范大学李大明先生、《重庆社会科学》杂志社特约编辑敖忠先生以及涪陵方志办蒲国树先生等师友们的深切指导与无私帮助。此次编集时,考虑到成书的需要,对语言文字作了必要的加工,有的地方还适当增补修订了一些内容。由于这些文章的写作前后持续时间较长,而发表时不同的刊物在文献的注释标引方面往往又有不尽相同的要求,所以在行文的格式和风格上难免有不够统一的地方,个别观点和材料的运用,也略有重复,甚或相互抵牾。
    本书的出版,承蒙中央文献出版社不嫌鄙陋,鼎力相助。涪陵师范学院科研处、教务处、中文系也给予了经费上的支持及其他具体的帮助,为我减轻了很大负担。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全国高校(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杨忠老师欣然赐序,奖掖后进,更是使拙著增色不少,令我感念万分。在此,谨向上述师友和单位一并致以衷心的谢意。
    涪陵历史文化绵延数千年,包含各方面,是一个不小的题目。我虽然花了不少的时间与精力,也顶多不过是就其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作了一点初步的探索与阐发。基础薄弱,材料分散,难度较大,加之本人生性驽钝,居地僻远,孤陋寡闻,学殖肤浅,所论多有未尽之处,疏漏、错误亦复不少。恳切希望专家学者、读者多所示教,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
     作者谨识
    2006年春初于北京大学圆明园校区寓居
    

作者简介
    

李胜,重庆垫江人,1966年出生,1987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在西南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进修访学,任教于涪陵师范专科学校、西华师范大学。现为涪陵师范学院副教授,重庆市古代文学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传世文献和区域文化的教学研究,在《文学遗产》、《文献》、《北京大学学报》、《重庆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代表性成果有:《<骄儿诗>“或谑张飞胡”句“胡”字辨义》、《词的段落称名琐议》、《高应乾及其<白鹤梁观石鱼>诗的时代考断》、《冯镇峦“涪陵”籍贯质疑》等。
    

    原载:《涪陵历史文化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